綠色生活
存放在氹仔湖畔大廈的玻璃樽破碎設施的玻璃。相片由環保局提供
一山不能藏二虎?回收箱的兩難之處 2020年10月11日|文:小聚

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三色固體廢物回收箱與玻璃樽回收箱「形同陌路」。每當想盡一己之力做好回收責任時,總是顧此失彼:棄置紙類、膠類和金屬/鋁罐類到固體廢物回收箱時,就無法一同處理玻璃回收品⋯

美玉老師自製素食料理。
吃素的人怎麼想?——訪問澳門兩位素食者 2020年09月15日|文:大蔥

在討論解決當下環境危機的解決方案的時候,有一種聲音十分大,那是「吃素救地球」。素食的意義,有些人認為在於對動物權益的捍衛,延續宗教裡的悲憫,照顧地球上所有動物的生命;有些人在意維護個人身體的健康⋯

「減廢站」在下環和賣草地的回收活動。
用舒服的步調,緩慢地減廢——「澳門減廢站」和創辦人的故事 2020年08月29日|文:大蔥

認識Capricorn是在「不是垃圾站」來到澳門的時候,那時候,她和另一位關心城市減廢問題的Angus不約而同去了香港參觀,然後把「不是垃圾站」帶到澳門(見論盡前期報導)。兩位合作在花城公園開了⋯

長滿植物的「鄺。琴語軒」。
澳門人在家種植 2020年07月13日|文:大蔥

疫情期間,在家的澳門人都做什麼呢? 待在家裡時,會常常想這個問題。煲劇、煮食、睡覺不在話下,看看社交媒體就會知道,大廚多了不少。家長們多了不用上學的學童,也自然多了湊仔這一項,這裡也是嬉笑怒罵⋯

《河流》 文、圖:莫妮卡・法斯納維奇捏 譯:吳其鴻 出版社:維京國際
這個時代的重點應當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繪本選讀 2020年06月10日|文:大蔥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去看螞蟻的窩,會蹲下來看這些小小的昆蟲成群結隊忙來忙去,直至消失在一個神秘的小洞裡。這些螞蟻的居所,一直是那時候的我所渴望知道的——於是嘗試用電筒來照,用手來挖掘,做過一些孩子⋯

瀕臨滅絕的欖蠵龜突然成群結隊出現在印度東部瑞西庫利亞(Rushikulya)海灘。
問題不在於是否要走進野地, 而是你是否有一雙看見野地的眼睛 2020年05月1日|文:大蔥

自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以來,數十億人留在自己的居所,幾乎所有曾經人群洶湧的國際都市,突然安靜了下來,街道清空,只留一棟棟建築物,有種電影裡想像未來的場景,充滿不真實感。 但地球是不是停擺了呢?也許⋯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山林復育如何處理,能有更多解釋嗎? 2020年04月10日|文:論盡媒體

市政署由二〇一九年十一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留意到,黑沙水庫和九澳步行徑一帶的山林有大片大樹消失,加上⋯

Photo by Matt Howard on Unsplash
氣候災難,都市生態學者梁志文怎麼看? 2020年03月2日|文:大蔥

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有史以來第二熱的一年,僅次於2016年所創下的紀錄。我們也可以明顯感覺到今年的冬天暖得不同尋常,而這樣的溫暖似乎在近年來非常常見,澳洲的山火也引起了世人關注。非同尋常的規模⋯

粤華社工自行帶領指導一班中學生義工過來幫手分類回收。
愛澳門惜資源的「澳惜會」 2020年01月24日|文:大蔥

留意到「澳惜會」是在臉書,它的專頁常常分享環境的訊息,特別注重本地的各種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在眾多環境團體裡,別有務實的風格。原來協會成立於天鴿期間,「大家去街道清掃,為澳門人的團結感動,也覺得源⋯

美食節現場易混淆及具爭議垃圾
瑟瑟寒風,回收桶的守護者 2020年01月13日|文:蘇泳文、虫單

如果今年你曾到訪美食節,那麽你大概會在回收桶旁見過他們──年紀輕輕,拿塊牌子,一站就是幾小時──他們在做甚麼?指引公眾正確分類回收啊!我們亦是其中的美食節「資源回收指導員」義工。不做則已,一做驚⋯

文化局將對爆竹廠提起文物評定程序,為氹仔舊區留下一片綠地。
五年了,澳門有變得更美嗎? 2019年10月27日|文:天一

五年了,澳門有變得空氣更清新,垃圾與嘈音更少;有變得樹更多,海水更藍,更水清沙幼嗎?執筆這時,空氣質量持續達不良水平;而這剛過去的夏天,黑沙海灘曾出現大量垃圾、海沙流失亦未見改善,也有指澳門的百⋯

【來論】草草推出膠袋徵費 商戶市民無所適從 2019年10月22日|文:Dinis Chan

為貫徹澳門特區「源頭減廢」的政策,第16/2019號法律,即有關限制提供塑膠袋即將於11月18日正式生效。環保熱潮風靡全球,減塑膠袋徵費並非新鮮事,鄰近香港膠袋徵費已推行近十年,雖然政策實際成效⋯

馬梓林(左)與史上首位徒步至南北兩極點探險家、「二〇四一」創始人Robert Swan(右)合照。
北極沒太冷!──記2019年ClimateForce北極考察 2019年09月27日|文:馬梓林

乘搭著國家地理考察船一路向北,進入北極圈,連綿迭起的冰山與大小參差的浮冰盡在眼前。今年六月,就讀中葡翻譯系的我跟隨「二〇四一」ClimateForce Arctic2019與國家地理科考團到達距⋯

米量雜貨店和老闆阿傑。
期待裸賣變成主流的一天:澳門的裸賣店 2019年07月24日|文:大蔥

今年,陸續兩家由年輕人經營的「裸賣」店開業,一家是在望德堂社區經營日用雜貨的「米量」雜貨店,一家是在東望洋的專營摒棄了各種塑膠包裝的有機健康產品的「Less is More」。對於短短的時間裡⋯

親子野營三日兩夜:野外求生初嘗試 2019年07月17日|文:蜜蜂爸

春末的4月初,趁暑熱沒來的時候,父女倆去香港的南大嶼郊野公園露營三天兩夜。這次跟往常的親子露營不同,是要讓小蜜蜂初嘗野外求生的技巧。 澳門一直而來都是福地,除了每年颱風外沒什麼重大災害。但到了天⋯

在展場的公開演出《當我吃杯麪的時候》。
用劇場和孩子說重要的事——「童聚偶遇」的綠色堅持 2019年07月2日|文:大蔥

五年前,筆者帶著孩子看兒童劇《石頭雨.海之歌》,孩子記住了牛牛,而大人則被這很不孩子的故事震攝住。一個關於填海的故事,對於城市發展的思辨,在兒童劇裡探討,加上和演出同時進行的海廢展覽,讓我記住了⋯

回收活動進行中。
「不是垃圾站」陸續有來 2019年05月9日|文:大蔥

繼氹仔第一個「不是垃圾站」之後,很欣喜的看到,「不是垃圾站」陸續有來,目前已經舉辦了6場,四月也將會有兩場活動。現在氹仔和澳門新橋區已經有常設的回收點,氹仔花城公園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日,而新橋⋯

長距狸藻。種在澳比較少見嘅狸藻,又叫短梗挖耳草、藍挖耳草、密花狸藻,形態特徵與兩裂狸藻非常相似,生境大致相同,故兩者經常混生在一起。
小潭山葡京花園山坡地擬發展 植物愛好者憂罕見食蟲植物 2019年03月29日|文:大蔥(圖:北極)

一個地方的發展,只要限制了高度、做好綠化就足夠了嗎?在物種滅絕速度在越來越快的現代,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否也應該更多一些?例如對原生動植物的尊重。本期綠色生活,請來澳門植物愛好者來解讀最新發展規劃⋯

回收物也可以很美麗——葡文學校開放日紀錄 2019年02月16日|文:大蔥

今年葡文學校開放日(1月26日)是一個陽光明媚的週六,主題是環境議題——「少一些塑膠,多一些生命」,看到一個開放日主題如此回應現在的全球問題,就讓筆者對這個活動充滿期待。 那日上午,帶著老少一起⋯

你記憶裡在澳門看過滿天星星是什麼時候?
現時應禁用高能量射燈,長遠促光污染立法 2019年01月26日|文:大蔥

因為在九澳露營看不到星星的筆者,失望到不得了,所以問陳俊明(Joe)是否有同樣的感受。Joe表示感同身受,他說其實兩三年前在橫琴的主題公園的燈飾已經影響到澳門的觀星愛好者,哪怕走到龍爪角郊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