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
在「不要包膠」專頁上提出訴求的市民們。
減塑需要立法──與民間環保行動發起者的對談 2018年12月9日|文:大蔥

據上次由綠色未來、綠野之友等團體發動的聯合淨灘所搜集到的海洋廢棄物統計,其中有近九成都是塑膠或發泡膠類。目前官方統計數字也顯示,澳門每日塑膠廢棄量比全年回收量還要高。然而澳門官方卻還是未有大動作⋯

馬場北大馬路上這幾棵大樹根部被混凝土箍住。
山竹過後,澳門樹木觀察 2018年10月25日|文:大蔥

繼去年「天鴿」、今年又來「山竹」,強颱風過後,最大的受害者是城中的樹木。當然,自然的威力強大,有時非人力可為,但一個風災也顯露出城中樹木管理的一些問題。今期綠色生活,我們來看看倒塌樹木們的情況⋯

自動氣象站。
氣候變化正帶來危機 培正天文氣象學社呼籲社會關注 2018年09月29日|文:徐延忠 培正天文氣象學社

編按:極端氣候的新聞越來越多,民間團體有在關注。培正中學的天文氣象學社自設自動氣象站,來偵查本澳的天氣,並為大眾跟進極端的天氣狀況。本期綠色生活由學社成員操刀,科普氣候變化,希望引起公眾關注。⋯

青州山上有人開墾種植。
青州山上第二個新物種  發現者梁志文呼籲保育不要殺蟲劑 2018年08月28日|文:大蔥

小小一座青州山,台灣大學的昆蟲學者梁志文已經在它的土壤層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去年的澳門細蟻和剛剛宣布的澳門麥羅甲蟎,都是微小的動物,澳門細蟻不到2毫米,而澳門麥羅甲蟎更是細蟻的一半。研究者採集土壤⋯

近三十名義工協助製作斟水地圖。
斟水地圖:飲水是市民的基本權利 2018年07月25日|文:月光、虫單

買水方便不如斟水方便 樽裝水近二十年大行其道,但仔細想想,購買一支水真的那麼便宜嗎?與澳門自來水比較,樽裝水簡直是暴利。一支普通700毫升的樽裝水要2.5元,然而,澳門家用水一立方米是4.48元⋯

打包廢紙。
反轉「收買佬」,做不一樣的回收業──與香港回收從業者葉文琪先生的訪談 2018年06月25日|文:大蔥

坐在我對面的葉文琪(Harold)先生文質彬彬,他向我解釋什麼是「機械漿」、什麼是「化學漿」,所有的回收紙需要變成紙漿才能再獲新生,所以回收的紙要看的,就是可以變成什麼樣的紙漿,紙裡面纖維的含量⋯

動物團體對於香港政府投入資源在野豬保育工作,應該樂見其成。但在討論過程中,亦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這些論述指出,野豬是野生動物,本應生活在叢林山野間,好好的,人類為何要干涉牠們繁衍續後?
有關野豬的命名和動物的界線 2018年05月27日|文:謝曉陽(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博士)

編按:野生動物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其實也越來越近,因人類的都市化不斷入侵它們的領地。香港實施了全球首例的野豬絕育計劃,這背後的動物倫理為何?人類和動物的關係又在如何拉扯?這一期,我們請來了畢業⋯

生物多樣型是食物鏈穩定的重要條件。
生態系統的價值──「澳門細蟻」值幾錢? 2018年03月29日|文:大蔥

最近「澳門細蟻」的發現引起了關注,其實一個新物種的發現到底意義何在呢?我們這一期就來探討一下生態系統的價值,以及生物多樣性為何重要。 近來,「澳門細蟻」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水泥城市的澳門居然還有未⋯

透過農作,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連結社區的資源,增加食物安全的意識。
重審與農業共存的城市價值:簡介農業城市主義 2018年02月28日|文:terri lui(近十年從事有機食物生產和烘培的工作,在香港營運經認證的丹山有機農場,現同時在澳門經營老房子麵包和工作室。)

編按:近年來,世界各地大小城市越來越多人投入家居有機種植、假日農夫、社區菜園等活動,這僅僅是一種個人生活型態的潮流嗎?我們來聽聽香港丹山有機農場的terri來重審農業對於城市的價值。 近年來,世⋯

無論多麼美麗的表象,最終的命運都是,該如何處理這些膠。
狂歡的過後,是膠災 2018年02月13日|文:大蔥

我走過一片美麗的雪松,閃亮的聖誕球掛在翠綠的聖誕樹上,嬌羞的小鹿如此生動可愛,不定時就會飄起雪花。美麗的聖誕村啊,屋頂雪白閃亮可是積雪?還有旋轉木馬和充氣城堡,孩子們的樂園。美好的節日熱鬧非凡⋯

野外的中華白海豚。
把未來建築在白海豚的身上?──談填海工程對白海豚的影響 2017年12月27日|文:鄭家泰(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

或許我們難以想像海豚因爲填海而失去棲息地是怎樣的一回事,請容許我用一個比喻解釋:一天,你回到家裡,發現四周沙泥滾滾,當你嘗試走進工作房,發現房間被沙石淹沒了,但你想,不要緊吧,反正可以在睡房工作⋯

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論盡製表)
那些我們應該知道卻被忽視了的事情── 參觀「澳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及「氹仔污水處理廠」紀錄 2017年11月18日|文:大蔥

2016年澳門的城市固體廢物量約為50萬3千8百公噸,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2.11公斤每日,遠多於鄰近發達城市的固體廢物棄置量。 去年《愛瞞日報》爆出澳門的污水處理超負荷運轉了6年,污水未⋯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理論,當全球均溫一點一點地上升,然而我們繼續浸泡在溫水中。
「天鴿」還會再來! 2017年09月12日|文:陳俊明

(編按|風災過後的反思:「天鴿」來襲,小城承受了極大的打擊,但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超強颱風一定還會再來;風災過後,澳門的樹木倒塌嚴重,關於如何種植,長春社給出了建議;風災後半段幾乎是垃圾之災,而⋯

市民處理垃圾的態度卻是造成今次「垃圾圍城」的核心原因。
「垃圾圍城」誰之過 2017年09月12日|文:陳俊明

市民處理垃圾的態度卻是造成今次「垃圾圍城」的核心原因。攝影:守門犬一場風暴過後,市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停水停電的經歷,必然就是滿街堆成山頭垃圾的震撼景象;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風災過後短短兩天內已經⋯

顯然紮根未深。
樹木重植要預留足夠生長空間 2017年09月12日|文:蘇國賢、大蔥

風災過後,澳門的街道遍地倒木,滿目瘡痍。根據民署的初步估算,位於公共地方的倒塌古樹超過20多株,全澳倒塌的公園樹及行道樹超過10,000多株,嚴重受損的逾4,000株,中等受損的逾9,500株⋯

香蕉樹是農場的原居民。
訪談田伴生機農場:我們是神聖土地的伴侶 2017年09月2日|文:虫單

農民的腳踏實地是我所敬崇的,近幾年籌辦活動時也多考慮加插農務元素。今個五一假期,我便與一班青年前往廣州的田伴生機農場拜訪體驗。本以為生機農場與有機農場差別不大,聽罷農場主紫雲英的介紹後才知道兩者⋯

自然來親近我們,而不是我們親近自然 2017年07月29日|文:大蔥

前幾天受朋友之邀,在某傢俬廣場參加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工作坊。工作坊是免費的,體驗印尼的蠟染,聲稱植物純天然的傳統工藝的手作,帶上孩子體驗一下感覺很讚,參加者人數不少,都算是店長朋友或朋友的朋友。⋯

紅樹林由2006年開始生長,至今面積約3540平方米。(黃志龍 攝)
荔枝碗村:一個人類消失後的故事 2017年06月30日|文:月光

  城市裡的高樓大廈飽受風霜侵蝕,相繼崩潰壞滅,綠色植物和野生動物入侵人類的家園,成為人類離開後的新主人──這是2008年首播的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描繪的畫面,正正講述沒有人類後⋯

陳俊明與在場人士賞析《天翻地覆》
地球日後感:世上再無犧牲區域 2017年06月12日|文:虫單

編按:在全球議題越來越趨尖銳和複雜的當代,「世界公民」的概念在年輕人中萌發。今個地球日,一群年輕人在理工看敘利亞戰爭和氣候變化議題的紀錄片,和孩子們共讀綠繪本,瞭解地球並學習做一個「世界公民」⋯

民間回收行動,改變的是人心 2017年04月19日|文:大蔥

城市垃圾越來越多,雖然分類回收還不成氣候,不過也多了不少人關注這個問題,為了少一點浪費,民間的換物、舊物分享活動都十分活躍。這一期,小編訪問了「免廢空間」的米米,還有平日裡在社區分享舊物的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