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寒風,回收桶的守護者

080 賀班子上場 紙本月刊

文:蘇泳文、虫單

網址:https://aamacau.com/?p=58251

時間:2020年01月13日 11:11

如果今年你曾到訪美食節,那麽你大概會在回收桶旁見過他們──年紀輕輕,拿塊牌子,一站就是幾小時──他們在做甚麼?指引公眾正確分類回收啊!我們亦是其中的美食節「資源回收指導員」義工。不做則已,一做驚人,現場人士的回收知識竟如此匱乏,而且真正可回收的物品原來不多;隨著天氣轉涼,工作的新鮮感逐漸褪去,堅持變得越來越苦難,所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外地收穫了一批「粉絲」,他們的支持,給了我們很大的動力。

真正可回收的物品原來不多。

真正可回收的物品原來不多。

模糊不清的回收標準──究竟甚麼可以回收?

我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好回收物,尤其是像食物的湯汁這種「老鼠屎」,要確保萬萬不可被扔進桶,否則絕對毀掉「整鍋粥」。除此之外,每天開工前,我們都需先行清出不慎「誤入歧途」的垃圾,而最常見的就數熱感紙和紙包飲品盒。爲何它們不可回收?熱感紙是利用遇熱變黑的化學塗層達到印字的效果,故此其再造成紙時會令紙漿變黑影響白度,不便回收。而紙包飲品盒有七成以上是紙,人手逐一分揀開紙、鋁和膠後,其紙纖維十分適合製成手工再造紙,可惜澳門尚未有量產處理的對口回收廠(題外話:今年十月香港首間紙包飲品盒回收廠啟用,開始在地製紙漿)。

阿姨說,是因爲看到這些可以回收就捨不得浪費,趁有空就順便幫忙撿回來。

阿姨說,是因爲看到這些可以回收就捨不得浪費,趁有空就順便幫忙撿回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爭議來自膠袋──同樣都是膠,爲什麽它偏偏不可以?當下面對市民的質疑,也只能回以抱歉的微笑:「我們只接受1、2、5號膠。」若然翻查政府的宣傳資料,你或會存在類似的困惑:市政署指膠袋屬可回收再造,環保局沒有指明不可;無獨有偶,罐頭亦是前者接受、後者拒絕的往來戶(理由:罐身鋒利,為免回收過程造成危險。)。既然場內回收由環保局負責、眾義工理應按他們的準則而非市政署管理公共回收桶的標準吧,所以也許我們該回應的是「場內的回收桶不收,請麻煩到門口的街道回收桶扔」?僅僅相隔幾十米的兩組回收桶,對一種的垃圾,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詮釋!見微知著,莫怪乎澳門的分類回收工作一直離地。與其說現場人士的回收知識匱乏,倒不如反問:誰會在扔垃圾前先看看垃圾桶歸屬哪個部門?

美食節現場易混淆及具爭議垃圾

美食節現場易混淆及具爭議垃圾(資料來源:環保局及市政署)

幾乎每一日,義工的對話群組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回收疑問,諸如紙巾包裝袋、標有編號6的膠杯、破碎的陶器、紙飲管等等,無疑反映著市民同樣面對的困窘。此外,有義工反映曾遇有心人特別拿玻璃樽來回收,但見現場只有三色桶,無奈之下唯有把這份「心意」扔進一般垃圾桶。我們幾位較關注環保的義工對此亦大感不解:澳門自2011年起已設置玻璃樽回收,而環保局已連續十年在美食節宣傳推廣,但多年來仍然忽視現場來自啤酒檔等的玻璃樽回收。

未開工前,我們都需先行清出不慎「誤入歧途」的垃圾。

未開工前,我們都需先行清出不慎「誤入歧途」的垃圾。

難以滿足的欲望──所有桶都被當垃圾桶!

剛入夜是現場最旺的時段,尤其第二個週末因大賽車而帶動人流倍增,垃圾量自然同步上漲,引起「人多手腳亂」效應!

「有些人的動作太快,招架不住。」
「有些人真的很沒有禮貌,叫他不要亂拋他硬要。」
「剛剛有人衝過來直接把一罐醬倒到金屬的垃圾桶裡了,攔都攔不住,換垃圾袋的人來了,她憤怒地換了個垃圾袋。」

收據紙經常被以為可被回收。

收據紙經常被以為可被回收。

此起彼落的對話出現在群組內,義工們紛紛因眼前失控的行為而焦急,但原來更可怕的事情陸續有來。當我們掀起回收桶蓋、打算逐一清理之際,身旁立馬出現幾隻手和扔下來的一堆垃圾,就像是打邊爐甫開蓋、眾餓鬼秒搶食物般瘋狂。如果有人質疑為甚麼不警告他們,我們只可回應:義工無辦法給任何警告,因為過程實在是電光火石。而當回收桶旁的一般垃圾桶被清潔工人移走清理時,真的是隔著螢幕也感受到他們的十萬火急──「綠色垃圾箱被拖走了,好多人開始往分類回收箱裡扔垃圾!救我!」「我這邊的綠色垃圾桶被拉走了,江湖救急啊!」──垃圾於市民或義工而言,都是燙手山芋。

意料之外的參與者──可以回收就不要浪費啊!

除了每一位帶著垃圾走過來回收箱的參與者之外,現場的清潔阿姨是我們的「意外收穫」,從一開始的不熟悉,到後來的主動聊天問候,我們和清潔阿姨漸漸熟絡起來之後發現,儘管她們的日常工作任務已經很重,工作時間也很長,但是她們依舊十分願意為環保多做一點──每次去收拾餐桌和桌邊垃圾桶的時候,就會用個小小的袋子把能回收的膠樽、鋁罐另外裝起來,然後拿到回收桶前分類投放。

我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好回收物。

我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好回收物。

阿姨說,是因爲看到這些可以回收就捨不得浪費,趁有空就順便幫忙撿回來。説起來只是輕鬆的舉手之勞,事實是,就其中一個回收點的觀察,一位阿姨爲我們貢獻的回收量約佔該點總回收量的一半。所以説,如果每個人都能正確投放自己產生的垃圾,提升的不僅是回收率,還減輕了這條服務鏈上所有人的工作量。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