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
在威尼斯人舉行的展覽蒐集參展商的紙皮。
「拾荒」Level Up──專訪社會企業「拾芳.環保回收」 2023年09月28日|文:大蔥

之前開環保鋪頭的潘永醴,也是網上擁有2.3萬成員的環保社群「澳門減塑日常」的創辦人。自從環保店轉為網上之後,潘永醴並沒有停下推廣環保的腳步。令人眼前一亮的「拾芳.環保回收」( SAP FON⋯

Samson在博物館為大家講解火山知識。
「只要你喜歡這地方,自然就會做任何事去保護」 ──專訪生態導師招振龍 2023年08月31日|文:大蔥

目前服務於香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的招振龍(Sam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赴港修讀環境科學專業之後的十年,一直持續從事生態教育。這一期「綠色生活」,讓我們來和這位年輕的生態導師聊一聊這個⋯

圖一:人工智能技術辨認雲朵的實例一。
天空中的雲朵世界:認識不同種類的雲 2023年08月4日|文:澳門氣象學會

你有沒有看過天空中,有時像棉花糖,有時像羽毛,有時像城堡,它們就是雲!最近,澳門城市大學和本學會一起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情!他們利用現代科技中的人工智能技術,讓電腦也能成功地辨認出相片中不同種類的⋯

黑臉琵鷺。
希望在消失之前留下記錄——和澳門賞鳥人聊生態 2023年07月8日|文:大蔥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比賽,不過你聽說過觀鳥比賽嗎?至少筆者覺得很新鮮。參與過觀鳥活動,也遇到過很多拿著「大砲」式的專業相機拍鳥的賞鳥人,不過還真的不知道原來觀鳥界也有競技。所以當知道澳門有朋友⋯

發佈會上。
這是我拯救鯨魚的方法 ——Ana Pêgo和她的《塑料海洋:一個入侵物種》 2023年06月4日|文:大蔥

由東方葡萄牙學會IPOR所主辦的「字母和它的朋友們Letras e Companhia」親子文學與文化節在四月舉辦,今年請來的嘉賓是獲得過拉加茲最佳童書獎等多個國際獎項的葡萄牙海洋生態學家及藝術⋯

跟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岀海的船隻。
中華白海豚,你還好嗎? 2023年04月29日|文:大蔥

三年來我們多數日子留在小城,甚或是關在家裡,對於這麼近那麼遠、仍然在大海裡的明星動物——中華白海豚——你心裡還有掛念嗎?在公眾的媒體裡,我們聽到得消息很少,而去看望它們的途徑,也關閉了三年。我和⋯

蘇珊·希瑪爾教授。
她的發現顛覆了我們對樹的認知 ——和蘇珊.希瑪爾一起尋找母樹 2023年04月1日|文:大蔥

相信這地球上所有人類都不陌生的事物中,一定有樹的位置。不管多麼石屎森林的都市,也不會忘記來幾棵樹妝點。我們與樹的共生或多或少已經在意識的深處。然而,對於這個親密的鄰居,我們的了解卻仍然十分膚淺⋯

備註: 1. 橫琴澳門大學隧道工程於 2011 年至 2013 年期間進行,故當時無法於路氹城生態二區進行調查,並因隧道工程截流期間,利於該處灘塗沖積,故該處紅樹林範圍增大,有利於鷺鳥繁殖行為。於 2014 年隧道工程起,可於橫琴澳門大學進行觀察路氹城生態二區之鳥類; 2. 受 2014 年颱風影響,龍環葡韻鷺鳥林大部分樹木受損,故往後鷺鳥較少於該處繁殖及育雛,轉移至路氹城生態二區繁殖及育雛; 3. 受 2017 年颱風「天鴿」及 2018 年颱風 「山竹」影響,樹木有不同程度受損,故影響該年鷺鳥觀察數量。(受颱風 「天鴿」影響——2017 年 9 月及 10 月,以及受颱風「山竹」影響 2018 年 9 月及 10 月分別暫停鷺鳥觀察工作)源料來源:澳門自然網
世界濕地日——是時候了! 2023年03月3日|文:小昭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今年的口號「是時候了!」(It’s time for wetland restoration)強調出保護濕地的迫在眉睫。另邊廂,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全⋯

O.P. 是葡語 Obra Pública的縮寫,意即公共工程。
孕育綠色的二龍喉花園 2023年02月3日|文:小昭

受惠於十九世紀下半葉澳葡政府的環境改善政策,澳門半島中區有多個公園,例如加思欄花園、華士古花園、白鴿巢公園等。百多年來,這些公園除了美化環境,亦見證了澳門在綠化方面的努力。而二龍喉公園在這過程中⋯

自然觀察活動。
觀察自然因為愛——訪「澳野生態」負責人Aegon 2023年01月1日|文:大蔥

二〇二二年的「澳門影像新勢力」有一部生態紀錄片,名為《眷鳥不知返》。這部短片記錄了澳門觀鳥愛好者、生態導師曾文諾的野外探索日常,帶出澳門近年來的變化和危機。紀錄片的結尾是曾文諾、施育助和發起「關⋯

書中插圖:洪堡德在在他的圖書室。
兩百年前的智者告訴我的事 ——讀《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織起生命之網》 2022年11月29日|文:大蔥

曾經,夏天是旅行的季節,我偏愛去涼快的地方避暑,例如雲南四川的高原藏區,是我一感覺到夏天的熱浪時就蠢蠢欲動想要移動到的地方。 高的海拔帶來了涼快的空氣,這在兩百年前並非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是像亞⋯

開幕儀式講者嘉賓合影。
我們與氣候變化有多近——澳門第一屆氣候變化研討會摘要 2022年10月26日|文:大蔥(綠野之友)

上月24、25日,綠野之友協會借紐曼樞機藝文館的古老大樓,舉辦了澳門第一屆氣候變化研討會。 從天鴿風災之後,綠野之友的成員和義工已經開始構想一個這樣的研討會,讓城中不同領域的學者用各自的角度論述⋯

2015年香港樂施毅行者團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想是山選擇了我——麥海峰的跑山夢 2022年09月27日|文:大蔥

剛剛參加了UTMB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賽(Ultra-Trail du Mont-Blanc)的麥海峰(Leo),成為了今年唯一一位出賽並成功完成了UTMB賽事的澳門人。賽道圍繞阿爾卑斯山勃朗峰一圈⋯

「相對靜止」期間,遠離社區的郊野公園也被封鎖。
被剝奪了遊戲的孩子們——抗疫的隱形代價 2022年09月2日|文:大蔥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猶豫「隱形」兩個字是否確切,不過想到一直以來,抗疫第一步就是停掉小孩們的所有活動、關閉所有遊戲的場地,而且總體毫無爭議,我想在澳門,孩子們的遊戲權仍然還是相當隱形的。 葡萄牙研⋯

絕跡《名錄》的七種古樹 2022年08月6日|文:藍錆

根據2011年至2012年民政總署的古樹調查,澳門記錄到的古樹共有792株、63種。十年後的2021年,在《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下稱《名錄》)中的古樹就只有56種,即減少了7種。這7種古樹分別為⋯

被自然包圍的工作室是創作的靈感空間。
從自然裡尋找創作的素材——插畫師郝元春的創作生活 2022年07月2日|文:大蔥

插畫師郝元春從山西來澳門已經十幾年,個性安靜的她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畫畫。她的作品從海報、明信片、日曆本到繪本,帶著自己的風格,已經成為我個人的視覺記憶。作品裡常常有很多很多的植物:蘑菇、野果、樹⋯

孩子們畫的風鈴木各有特色。
Rute老師的幼兒環境教育的實踐 2022年06月3日|文:大蔥

去朋友小孩的幼稚園,看到牆上孩子作品的展覽,發現十分動人。這是關於樹的一個展覽,孩子們用自己的角度畫下校園的一棵風鈴木,每一個小孩眼中的風鈴木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或是黃花特別鮮豔,或是綠葉才是⋯

我關心的是人和土地的關係——訪山藝導師大樂 2022年04月12日|文:大蔥

陸文麟(大樂)是一位山藝導師、青少年工作者,也是澳門很多劇場的幕後工作人員,還兼顧諸多打雜事務。沒錯,是一位freelancer,基於他與大眾最主要的區別——對山的了解,本文要聊的是關於他作為山⋯

大樹與我 2022年04月11日|文:大蔥

聽說卓家村幾棵古樹有可能要移走,住在古樹附近的朋友的兒子馬上大哭,因為從小在樹的陪伴下長大,孩子和樹的感情非常深厚。朋友說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馬上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 年少時光,我幾乎都跟隨母親住⋯

掛在牆上的工具很有圖鑑感。
木不可貌相──陳逸鋒的船木工坊 2022年03月11日|文:大蔥

和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會長陳逸鋒(後文稱阿鋒)約在他在下環的工作室「船木工坊」,工作室裡堆滿了已經分類的回收木條或木板,牆上桌上排列整齊的工具很有圖鑑感,加上長長的工作台,一個很完整的木匠工作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