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關心的是人和土地的關係——訪山藝導師大樂
2022年04月12日|文:大蔥
陸文麟(大樂)是一位山藝導師、青少年工作者,也是澳門很多劇場的幕後工作人員,還兼顧諸多打雜事務。沒錯,是一位f [
大樹與我
2022年04月11日|文:大蔥
聽說卓家村幾棵古樹有可能要移走,住在古樹附近的朋友的兒子馬上大哭,因為從小在樹的陪伴下長大,孩子和樹的感情非常 [
木不可貌相──陳逸鋒的船木工坊
2022年03月11日|文:大蔥
和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會長陳逸鋒(後文稱阿鋒)約在他在下環的工作室「船木工坊」,工作室裡堆滿了已經分類的回收木條或 [
二〇二一澳門保育事件記
2022年02月16日|文:大蔥
剛剛結束的一年,不管是疫情還是澳門的山林,都不是平靜的一年。 在這一年,從小小的螢火蟲到巨大的蟒蛇,是城市少有 [
城市的那些動物居民們:推薦香港兩本關於動物的書
2022年01月5日|文:大蔥
人類聚居,於是城市出現。 人類忙於發展自己的領地,於是城市裡屬於另外物種的空間逐漸消失。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是 [
像當地人一樣生活——義大利太太Barbara在澳門
2021年12月14日|文:大蔥
Barbara是來自義大利的一位太太,和先生在澳門經營義大利食品和環保產品的生意,是一位十分關心環境保育的女士 [
以民間的眼光看澳門生態保育——專訪「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專頁負責人
2021年11月26日|文:未熄
近年澳門城市急速發展,也引發了社會對於生態議題的危機感。除了各種專業人士外,在民間也有很多倡導者正在默默無聞地 [
白海豚失樂園——海洋環境日差 海豚窮途
2021年11月26日|文:阿綠
2021年上半年,澳門水域先後出現了4具海豚屍體,其中兩條屬中華白海豚,兩具屬江豚,而1月於澳門機場跑道附近發 [
植物不曾遺忘城市:幾本關於我們和植物的繪本
2021年09月2日|文:大蔥
植物的頑強生命,想必最都市化地區的人類也不會陌生:水泥地板的裂縫、老房子斑駁的牆壁、台階正下方腳難以企及的位置 [
望以修理取代放棄──專訪「小家電醫生」
2021年08月8日|文:夏雨
家中的小電器壞了,你會怎做?現時的小家電林林總總,風筒、風扇、抽濕機、電磁爐……價格不高,但有些用了數年即開始 [
如果你想看螢火蟲——自然導師阿丁的賞螢守則
2021年06月30日|文:大蔥
螢火蟲是令我們浮想聯翩的昆蟲,在暗夜裡點點光亮,美麗且充滿想像。不過這個本來常見的居民漸漸變得不太常見,有些人 [
淨灘兩年 清走了近10噸海洋垃圾 ——愛地球的Gilberto Camacho
2021年05月27日|文:大蔥
Gilberto Camacho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爸爸來自葡萄牙,是一位土生葡人。這些年來,網上有個叫做 [
藉綠化週四十年 審視當下
2021年04月23日|文:蕭蕭
剛過去的3月是澳門綠化週40週年。40年來,澳門發展迅速,社會及環境都變化甚大,加上全球氣候暖化,公眾對環保與 [
教育規劃裡,怎可讓環境教育缺席?——和綠野之友紀藶蓓的訪談
2021年02月18日|文:大蔥
紀藶蓓(Wendy)老師畢業於台師大環教所。在台灣的時候,她曾是一名環境教育導師。她來到澳門多年,在小城持續關 [
小孩教我和動物相處
2021年01月19日|文:大蔥
社交媒體上的昆蟲群組裡,網友上傳了一段影片,有個叫做「九澳蝴蝶君」的小男孩放飛自己養大的蝴蝶,蝴蝶翩翩自幼嫩小 [
古樹的文化風景 該如何守護?
2020年12月18日|文:論盡媒體
特區政府於今年11月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亦是繼今年6月觀音古廟內4棵私人古樹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後, [
「可持續」是所有願景的靈魂——城規我來看
2020年11月23日|文:大蔥
規劃的目標可謂美好——「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我沒有任何意見,誰能抗拒這美好 [
一山不能藏二虎?回收箱的兩難之處
2020年10月11日|文:小聚
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三色固體廢物回收箱與玻璃樽回收箱「形同陌路」。每當想盡一己之力做好回收責任時,總是 [
吃素的人怎麼想?——訪問澳門兩位素食者
2020年09月15日|文:大蔥
在討論解決當下環境危機的解決方案的時候,有一種聲音十分大,那是「吃素救地球」。素食的意義,有些人認為在於對動物 [
用舒服的步調,緩慢地減廢——「澳門減廢站」和創辦人的故事
2020年08月29日|文:大蔥
認識Capricorn是在「不是垃圾站」來到澳門的時候,那時候,她和另一位關心城市減廢問題的Angus不約而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