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喜歡這地方,自然就會做任何事去保護」 ──專訪生態導師招振龍

124 靜默小城 #MeToo 的缺席 紙本月刊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4215

時間:2023年08月31日 11:11

目前服務於香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的招振龍(Sam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赴港修讀環境科學專業之後的十年,一直持續從事生態教育。這一期「綠色生活」,讓我們來和這位年輕的生態導師聊一聊這個小眾的行業,當然少不了他們所關心的生態吧!

迷茫中成為生態導師

對Samson來說,小時候去二龍喉公園看到黑熊BoBo、孔雀,還有馬騮的經驗,對他童年有很大影響,也是他有關動物的啟蒙,但他坦言,選擇修讀相關科系時的自己其實仍在一片迷茫之中。他表示,自己中學時很喜歡音樂、做創作,大學選科時則是「大包圍」,甚麼都報名,看哪間大學錄取。「最後覺得中文大學不錯,亦有相熟師兄。」自己也是在讀了環境科學系後,才算接觸環境生態方面的議題,並加入不同的學生環保團體學習。

Samson認為,那片填湖土地僅僅是龍環葡韻的一個角落,整體生態的情況需要大家持續關注,

Samson帶領夜探活動。

Samson帶領夜探活動。

後來真正觸動Samson下定決心從事生態工作的,是2012年的龍環葡韻鷺鳥林事件。事源當時交通資訊安全中心(有禮加油站)要搬遷到龍環葡韻鷺鳥林旁邊非法填湖所得的土地,「當期時就有個想法,希望可以出一份力,保護碩果僅存生態自然環境。」

他分享,自己只是抱住一個心態──只要你喜歡這個地方,自然就會做任何事去保護它。「而我要做的,就是令大家先喜歡這個地方,與這地方或這裡的生態、文化、地理、歷史有連結。」當時他參考了香港的一些相關案例,寫了一些文章向公眾傳達保育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最終這個交通資訊安全中心的搬遷確實取消,直到現在那裡也沒有新的工程。

投入到鷺鳥的世界裡

於是接下來的幾年他都和當時的團隊一直堅持觀察那裡的鷺鳥繁殖情況。2012年,由香港觀鳥會鷺鳥組的專家曾在那邊數過,有超過500多個雀鳥的巢。「但很sad的是到2015、16年的時候,我們發現那裡的鷺鳥已經走得七七八八了。所以之後幾年,我都有做一些龍環葡韻的觀鳥活動,亦告訴大家鷺鳥林盛況不再的原因。」

鷺鳥們去哪裡了呢?Samson告訴我,大部分鷺鳥都去了蓮花橋附近、橫琴對出的海域,即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當年他的團隊舉辦了澳門第一次的「鷺鳥節」,希望讓公眾們知道鷺鳥還在我們身邊。Samson指,他之所以選擇鷺鳥是因為它們是這裡的原居民。「由龍環葡韻的事件開始,它們見證著金光大道的發展對這片原本棲息地的破壞,但它們仍然對澳門這個地方不離不棄。」

希望公眾尊重不同物種

但鷺鳥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生態棲地碎片化、生存空間也是不斷壓縮。Samson形容,情況就像「住劏房」,橫琴發展所帶來的光污染等也給它們的生存帶來很大的影響。「雖然現在看起來有綠洲,但其實腹背受敵。」他又提到,黑臉琵鷺在澳門數量下跌,「這其實是一個警示,提醒我們去反思澳門還有甚麼生態環境剩下,以及如何讓發展和保育平衡得更好。」

Samson在博物館為大家講解火山知識。

Samson在博物館為大家講解火山知識。

「澳門其實有很多認識生態和不同的物種的專業人士,不過在我看來,對於公眾來說,辨認物種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思考物種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在探訪不同的物種的時候,我們也去學習如何尊重和我們共同使用這塊土地的其他居民。」

生態導師的苦與樂

大家的週末和公眾假期,一般是生態導師的繁忙時間。Samson坦言,在陪伴家人方面會有所缺失,而且很多議題大家未必都明白,因此常常面對反對的聲音。但相對來說,開心的時候更多。「最大的滿足感就是看到一些參加者在活動結束了一兩年後,仍對我說,還記得我說過的一些話,並且參與了一些環境行動。這讓我覺得我的教學工作還是有迴響的。」當然,生態導師的工作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令我們更加認識大自然、更好的使用地球資源,為最終實現可持續的生活有所助益。

但面對環境屢屢受到破壞,作為一個生態保育的人,是如何對抗無奈的感覺?Samson則積極地說:「因為無奈,人類才會進步。就澳門來說,近十年間社會取態、市民的生態意識都在提高,以前澳門人不太關心生態保育,但這些年多了很多人願意了解多一些大自然。這令我們看到希望。」

「以香港來說,這三十年有大大小小的環境事件,對於不同類型的破壞環境的事情,總體的警覺性都有提高。目前在討論的光污染事件,與市民去郊野地區觀星發現看不清楚星空有關。」他總結道:「生態教育是漫長的工夫,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但可以令社會整體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