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綠色的二龍喉花園

117 二〇二三.新生 紙本月刊

文:小昭

網址:https://aamacau.com/?p=98300

時間:2023年02月3日 11:11

受惠於十九世紀下半葉澳葡政府的環境改善政策,澳門半島中區有多個公園,例如加思欄花園、華士古花園、白鴿巢公園等。百多年來,這些公園除了美化環境,亦見證了澳門在綠化方面的努力。而二龍喉公園在這過程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昔日二龍喉也是山泉的所在地,所以葡文名稱仍留有Fontenário(泉源)一字。

昔日二龍喉也是山泉的所在地,所以葡文名稱仍留有Fontenário(泉源)一字。

活化花園大宅

二龍喉公園是澳門半島內唯一設有動物園區的公園。雖然公園本身建於1959年,但其實這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據《澳門總督官邸》一書所述,1847年,在葡國出生、於澳門成長的阿爾梅達神父(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在這裡興建花園別墅,並於翌年入住。當時,澳葡政府向城外的望廈村、龍田村擴張,且開闢道路,而這座花園亦成為城外最早的葡人住宅之一,神父並沒有在裡面居住太久。1857年,《澳門政府憲報》刊登一則彩票公告,指中獎者可獲在當時價值6000元澳門幣的二龍喉花園,如不要花園,也可選擇1000元澳門幣現金代替。雖然花園的價值較高,但據指似乎沒人選擇花園。1872年,空置的二龍喉花園變成澳門政府物業,並用作澳督在城外的夏宮,但時任澳督歐美德亦似乎沒怎麼入住。然後又經過十數年,花園別墅經歷了1874年的甲戌風災,嚴重受損,澳葡政府也沒有修繕,而是一直到1883年才重建別墅。

而也是在這段時間,澳葡政府開始重視澳門的綠化問題。十九世紀下半葉,時任澳督羅沙(Tomás de Sousa e Rosa)下令對花園所在的東望洋山一帶進行綠化,並親自選定二龍喉花園裡,南起花園的圍牆、北至靠近大馬路一旁的水泉地段,作為栽培樹苗的苗圃,供美化東望洋山、城市街道、新闢花園之用。苗圃曾分為插枝培植和播種培育兩個區域,兩個區域中間由長40米、周邊栽種臭桐和銀樺以及其他樹木的平地隔開。亦因此,二龍喉花園曾經被稱為植物園。

二龍喉公園前身是花園大宅,並經過多次改建。現時花園中仍留有部分痕跡。

二龍喉公園前身是花園大宅,並經過多次改建。現時花園中仍留有部分痕跡。

孕育全城綠色

當時,苗圃的規模不小。《澳門的綠色革命——19世紀80年代》一文就引述當時的農業專家利貝羅(Tancredo Caldeira da Casal Ribeiro)關於澳門植樹造林之報告指:

「⋯⋯苗圃上部留作松樹、日本柏樹、油桐樹、臭椿桐、枳屬種類以及其他少量的月桂和無花菓樹之培育用。在5月間獲得插枝培育的是桑樹科,共三千多株,而其他種類平均為每種300-400棵左右。苗圃播種的樹種最多的是松樹苗,共生長了兩萬多棵。除去松樹,苗圃可在翌年提供六千株樹苗。我們為閣下非常關心的綠化事業繼續努力,期望在明年完成大馬路兩旁的樹木栽種及山丘的覆蓋⋯⋯」

「⋯⋯從二龍喉苗圃裡移出並經過精心處理的樹苗被移植於本市各處,特別是栽種在二龍喉東側山坡上的樹苗今天生長得格外茂盛⋯⋯」

「⋯⋯1883年7月和1884年3月2日批栽種下列樹木情況如下:松樹20,000株,日本柏樹300株,油桐300株,臭椿桐300株,枳屬科300株,月桂300株,無花菓300株,刺桐300株,桑樹3,000株。在這兩批植樹以後,另外又種了幾千株,而且植樹綠化的活動還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二龍喉公園內共有六株古樹。

二龍喉公園內共有六株古樹。

而到1885年,報告指1884年共計栽植樹苗5,344棵,另加二龍喉植物園內各苗圃經插枝和播種培植供將來移種的各類樹,例如柬屬科56床5,550株、枳屬科10床476株,油桐1床 37株,月桂1床30株等等,共計12,206株。1886年,二龍喉植物園各苗壇共計有9,418株,當中還包括咖啡。

早在當時,報告就提到,法國科學家「是謝弗勒(Chevreul)查出并(並)證實樹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能對地球產生巨大的影響,它們能吸收大量易變的并(並)將造成近期和長期污染的物質」。同樣,斯考特騰(Scoutetten)的試驗也清楚地證明,植物白天能散發出大量的臭氧,它是一種人體有機物氧化過程中必不可少、并(並)具有獨特消毒功能的氣體。當現在被全世界尊重和崇敬的帕斯特(Pasteur)指出,『它可以使人類有能力消除一切寄生蟲病』時,他同時也提出了植樹造林、城市綠化和道路兩旁栽植樹木是達到上述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

除了樹木,澳葡政府當時亦栽種了很多觀賞類植物。這些當時的報告總結指,這幾年間,遍植各區的樹苗茁壯成長,光禿禿的山頭已永遠消失。1887年,葡國的阿爾諾索(Arnoso)伯爵在《世界旅行》一書中寫道:「被周圍的小島環繞的澳門半島的確是彈丸之地,那裡農田肥沃,東望洋、西望洋、望廈、大炮台和白鴿巢六座山頭錯落有致。這一切都將變成一幅非常美麗誘人的圖畫。幾年之後,當羅沙總督下令栽種的60,000株樹木用其茂密的枝頭覆蓋全部山頭時,澳門將成為遠東名副其實的天堂和人們紛至沓來的避暑勝地。即使現在,香港的居民就已經來澳門尋求逃避酷暑的地方。一位葡萄牙人即使在訪問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用黃金建造了一流設施的亞丁(位於也門)、科倫坡(位於斯里蘭卡)、新加坡、西貢(現越南胡志明市)和香港後來到澳門,也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裡沒有任何令我們有理由蒙羞的地方。」

有趣的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澳門的葡人在香港開埠時也曾為其綠化作貢獻,例如設計加思欄花園的澳葡植物學及園藝專家蘇雅士(Matias Soares),正是在香港開埠後其中一批最早到香港工作的葡國人。有指,蘇雅士在香港西營盤的大宅內,種有由馬六甲引入的薑花(ginger-lily),自此薑花在香港蔚為風潮。而同時,澳葡政府亦有就植樹造林向港英政府取經。

O.P. 是葡語 Obra Pública的縮寫,意即公共工程。

O.P. 是葡語 Obra Pública的縮寫,意即公共工程。

烏桕與紅雞蛋花

及至今天,二龍喉公園仍是全澳古樹較為集中的公園之一。根據2021年11月公佈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二龍喉公園共有六棵古樹,分別為洋蒲桃、烏桕、木棉、假菩提樹、雞蛋花、紅雞蛋花各一株。其中,園內這株古烏桕屬全澳最老,約160歲,紅雞蛋花古樹更是全澳唯一一株紅雞蛋花古樹。另外,據澳門自然網介紹,在1996年至1997年曾大肆維修及擴建所有雀籠、猴籠、熊舍。園內飼養着靈長類動物及雀鳥,並於2019年增設了飼養兔子、天竺鼠等小型動物的區域。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二龍喉花園亦經歷過多個歷史事件與變遷,逐漸變成今日的動植物公園。一個花園的寶貴價值,既見於生態,也見於歷史。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