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2023年02月10日|文:論盡採訪組

記得2021年11月,在劇場演出《若你活着,死的便是我》中,麥月珍(SoSo)、黃錦池、容卡達三人以手語,聯同另外三位聲音演員一起呈現這個葡國當代作品。早前,繼前往佛山用手語演出本地故事《都更⋯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2023年02月7日|文:論盡採訪組

繼2021年的論壇劇場《在家.工作》後,藝團「卓劇場」再次「設壇」,透過作品《喺度簽個名》,與觀眾一起探討臨終照護問題。雖然主題常被視為禁忌,但協調員葉嘉文和羅德慧都希望,能藉着今次演出促進社會⋯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2022年12月1日|文:卓早言

甫踏入展區,一艘由竹子排成的木筏、上面飄揚著旗子,就佇立在展廳正中心,彷似邀請你就搭上這條船,走進藝術家準備向你述說的故事,亦真亦假,卻通通動聽。 來自廣州的藝術家覃小詩,於正在望廈山房展出的⋯

與自殺者遺屬同行 2022年11月29日|文:藝文採訪組

綜合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本澳2022年首三季共錄得65宗自殺死亡個案,比2021年首三季的合共38宗大幅增加逾7成。據分析,死者包括青壯年及老年人士,有澳門居民及非澳門居民,亦無關性別⋯

為悲傷發聲——專訪演出《錐心之痛》 2022年11月29日|文:藝文採訪組

「我開始理解,亦都相信,她求死的想法是很強烈的同時,跳下去的那刻,她想活下去的意念也一樣強烈。」 「為何我不可以悲傷?為何我不可哭?為何要阻止我表達悲傷?」 ——《錐心之痛》 演出《錐心之痛》由⋯

在《被討厭旳勇氣》中尋寬心 2022年11月21日|文:藝文採訪組

 「如你身邊有十個人,你就要討好十個人?如果那十個人是對立的呢?你怎辦?」  「如果習慣以不幸作為自己的價值,我們的人生就只會不停需要不幸。」 上述幾句是戲劇農莊12月初公演的作品《被討厭的勇氣⋯

老師,不只是老師——專訪演出《老師還未下課》 2022年11月18日|文:藝文採訪組

根據統計局的數字,2020/2021學年,澳門非高等教育界別的教師共有6822人,其中5165人是女性,即逾75%是女性。 演出《老師還未下課》說的,是這五、六千人的故事,也是他們身邊的人的故事⋯

齊集書展、表演、講座加展覽 —專訪藝術書展Bookery 2022年11月9日|文:藝文採訪組

集藝術實驗書、音樂表演、展覽、講座於一身的「Bookery藝術書展」經已開幕。繼「頭炮」講座於上週六舉行後,重頭戲如書市、表演等活動將於這週(11至13日)展開。策展人Sara和Alan介紹,今⋯

首先是個人——專訪《蘩漪4.48》 2022年09月27日|文:路家

「可能開心的女人沒甚麼人想在戲中演,哈哈,在生活中做就好了。」莫兆忠聽畢我說後開玩笑道。 忘了從哪時開始,藝團「足跡」的小劇場演書節偶爾會出現女性的幽幽獨白。例如2017年的《長衫詞》,20⋯

動畫,作為一種再現情感的形式:專訪《梅婆》導演黃榮俊 2022年09月20日|文:謝以萱(獨立選片人、電影研究者)

2022年澳門國際紀錄片影展首獎,由澳門創作者黃榮俊的最新短片《梅婆》獲得。《梅婆》的呈現手法是動畫,並置在今年度入圍的其他作品中,其影像的表現形式確實與其他多是紀實拍攝真實事件與人物的典型紀錄⋯

她們說的她們——專訪《蘩漪4.48》創作演員們 2022年09月20日|文:路家

  女人說的,只是女人嗎? 由三個女演員擔綱的《蘩漪4.48》是藝團「足跡」第十二屆小劇場演書節的另一演出。既是三個獨腳戲,但又是一個完整作品。《蘩漪4.48》以中國劇作家曹禺發表於1934年的⋯

夢回記憶 · 澳門故事 2022年08月2日|文:秋桐

如果問及近年來流行的大眾藝術活動,那肯定是逛藝術展覽。 那這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展,是什麼?就是全球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一般簡稱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坐落於歐洲,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藝術⋯

是動物的,也是人的處景——談劉芷蕙「下一站,消失動物園」 2022年06月15日|文:莫兆忠(足跡「童聚偶遇」聯合策展)

  最初這個展覽叫「失眠動物園」,足跡的盧頌寧給Mira(劉芷蕙)看了一本繪本,那是韓國繪本作家朴慶真的作品《春天來了》,繪本講森林裡的好朋友小狐狸和小熊之間的友誼,冬天來了,小熊就要⋯

專訪《藍色時分》——獨腳戲不只有一個人 2022年06月15日|文:路家

一個劇場作品,在說故事的除了台詞,還有肢體、燈光、聲效、舞台……今次藝團「足跡」的《藍色時分》雖然是獨腳戲,但台燈聲等各個元素也在一同表演。「現在三個設計師:劉志強、杜國康、我,有點像把她(演員⋯

專訪《藍色時分》—— 梁建婷:獨腳戲是神聖的 2022年06月7日|文:路家

《藍色時分》是梁建婷第一個正式公演的獨腳戲。對,年紀輕輕便開始演戲、從演逾廿年、演過劇場演過電影的她,今次第一次擔起了「獨腳戲」的大旗。說起今次嘗試,她立即面露興奮,卻又形容是「又驚又凶狠」。在⋯

樓宇可重建,關係可重建?——專訪《都更》 2022年05月27日|文:藝文採訪組

當一棟舊樓要重建,牽動的除了是補償,可能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將於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的《都更》便是以此為切入點,講述一對本已疏離的父女的重遇,但當中也在同時思考社會的新舊交替。「新和舊大家怎去⋯

說龍舟,也說非遺——專訪展覽「遊龍盤踞」 2022年02月8日|文:藝文採訪組

說起龍舟,你會想起甚麼?端午節?龍舟比賽?事實上,龍舟文化豐富多彩,除了競渡,還有說唱、造船工藝等等,且每個地方的龍舟文化都各有不同。例如香港的「大澳龍舟遊涌」、東莞的「賽龍舟」與「龍舟製作技藝⋯

用藝術重塑兒時關前街印象——專訪藝穗節作品《鐵打》 2022年01月19日|文:藝文採訪組

關前街現時是澳門打卡點之一。新店處處,面貌與二十年前分別頗大。但除了一張張紀實攝影,一段段口述歷史,還有哪些方法去表達自己對我城變遷的詮釋?藝術工作者程嘉敏就希望以作品《鐵打》呈現自己對這區的種⋯

內觀,本然地觀察自己——專訪《空.一人一世界》 2022年01月15日|文:藝文採訪組

「心生之象,塑形於相,其相為何,此欄ERROR」 ——《空.一人一世界》簡介 《空.一人一世界》是今年藝穗節「節目展演之新手踢館」的入選作品。乍看作品名字與簡介,便予人感覺其意欲討論的事超越形相⋯

《Todos Fest!》延續共融 擴闊審美光譜 2022年01月15日|文:藝文採訪組

石頭公社的《Todos Fest!》是第二年於藝穗節「穗內有萃」中舉行。今年將延續去年的方向,期望身心障礙者與長者能藉藝術表達自己,同時讓公眾能看見創造能力。策展人莫倩婷表示,希望能藉此加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