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直放在待看片單中,原來已經是2016年的電影,曾經澳門某電影節選於文化中心上映過。我是不怎麼做功課的人,看片名像極了浪漫愛情片,就以為會看到一對情侶在曼徹斯特的海邊纏綿,旁邊⋯
《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為臺灣藝術家與研究者周靈芝在2017年所出版的書,對於發生於2008年嘉義布袋鎮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蚵貝地景藝術論壇」,這一場吳瑪悧所形容的「微型革命」進⋯
大堂巷七號,即盧家大屋,澳門世遺歷史城區的組成建築之一,清末「賭王」盧九家族的府第。當年一介華商可居於葡人「天主聖名之城」的一側,其地位可見一斑。主創成員李沛榮和李淑雯表示,澳門有一段歷史的發展⋯
《從記憶看見你》於2018年11月首演。那年,是「天鴿」之後一年、是「山竹」吹襲的那年,風雨之下水浸情況慘不忍睹,是該區居民的痛,也是澳門人的痛。《從記憶看見你》當時首演時,連結了水浸、善豐花園⋯
2017年3月,海事及水務局聯同多個部門清拆荔枝碗X12及X15兩座船廠,引起坊間強烈反響。2018年3月,夢劇社在路環市區進行「路遊戲——荔枝碗村及路環西側區域深度遊」。同年12月,荔枝碗船廠⋯
人生如超市——這是李芯怡創作《人人超級市場》的始發靈感。「有次排完戲在超級市場發呆,突然在想,如果在超市演出可能都幾有趣。人也好像貨品一樣:有名字,有高矮肥瘦,而最特別的是我們都有『生產日期』和⋯
台灣劇場演員黃民安於2021年3月13日在表演後台休息時猝逝,得年41歲。消息傳來,不分地域,觀眾及曾與他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感到震驚和不捨。有曾與他合作的澳門劇場工作者憶述,黃民安是非常有舞台魅⋯
今年初來到臺北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進行駐村藝術計劃的日本藝術家narco,她的創作專注於在歷史負面之處注入新的凝視。今年三月她就在臺北組織了幾場「黑暗觀光」考察團,帶著民眾去參觀一些引人反思的歷史⋯
校長也是,他們只需要數字︰得獎的數字,帶活動的數字,閱讀了幾本書的數字。閱讀了十本書,就有借閱紀錄可以向別人講「我校某學生一個星期借閱了十本書」,是否讀了,懂不懂,甚麼感想,沒有關係,有借閱翻過⋯
昆蟲分類檔案:直翅目 →螻蛄科 →螻蛄屬 →東方螻蛄 住在黑沙海灘旁的老朋友 以前上小學的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每年舉行的郊外旅行,而地點就是黑沙海灘燒烤場,在那裏同學們會打打排球,踢踢足球,或參與⋯
天氣轉變,時間又過了。 我終於習慣了「老師」這個角色,我做得很好。 經過那天,我都在想如何平平安安地留在學校,不要再被投訴,不要再被冷眼看待。不管多累,挺著我的大肚子去和大夥吃飯。 我依時上班⋯
唯一個可量化的,就是完成了學校給我的任務:多少項會議、多少次培訓、多少次評核。我不能定義我的工作,只夠精神去符合被人設計的坑,一個一個的填補上去。 作為老師,我不是知道怎樣才是「真正完結」一項敎⋯
不管哭最慘的30集韓劇或笑到不行的戇豆,只要導演能高明的作岀精妙佈局,觀者不難能身同感受同哭同笑。可是當故事完結熱情退卻,旁觀者依然是旁觀者,沒在故事其中感受時間緩速流動,事情碰璧問題無法解決當⋯
準時老師接著說︰「我需要一個工作。我不想只能是誰的太太,我需要一個身份去定義我自己。我需要一個崗位,不是在廚房,不是在電視機前,不是只在市場路上的行人之中。家庭只是我人生的一部份,我要去工作,實⋯
那年,鄰座同學在被徐老師每天收留後的幾個月後,學期結束了。 臨學期完結時,徐老師還去找她,摸摸她的頭,說︰「你要乖乖的,好好讀書啊。」 然後,徐老師沒有在學校出現過。 這件事我早就忘了,當時我每⋯
本來只是尋常日子,但未料到今天是校長生日,有狗腿同事說擇日不如撞日,和校長一起去吃一餐吧。校長一開始不好意思,一輪擾讓最後說由他請客,那同事早準備好生日禮物與花束,要大家湊錢。 「負責」的一位老⋯
我的專業要我盡力保護Maria,可事實上,我並沒有任何能用的工具。 應該說,我並沒有任何防具,就要上戰場了,我要爬過一層一層槍林彈雨,小心翼翼地不往槍口上撞,才能靠近Maria。如果將來有一天她⋯
今天是我的「觀課」日,主任和幾個科任老師都來我的敎室,觀看我給學生上課。雖然被「觀課」過幾次,但是今天我不想被別人觀看。 可以改期嗎?(你還是一個專業的老師嗎?) 我不介意被觀看,但我介意隨時隨⋯
她一關門,我才猛然醒過來,剛才想去飲咖啡的心情是硬撐的,根本去哪裏都沒有心情,甚麼都不想吃。 我開始評價自己(我對學生很好啊,和一整班學生都相安無事的,我很愛他們,他們也很尊敬我,就只有你女兒不⋯
所謂「招待室」,就是在敎員室的一個小房間。 我們敎員室原本是兩間敎室改建的,有約有四十個老師坐在裡面。當中用木板間隔了一個小房當作是「招待室」。 小時候讀書,很多父母通常是製衣女工或者是泥水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