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跟着《又看.祐漢》看祐漢 2022年01月15日|文:藝文採訪組

2021年12月30日,《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法案在立法會30票贊成下獲得一般性通過。祐漢七棟樓群的未來又再成為關注。2022年1月,藝穗節開鑼。今年的「穗內有萃」之一,則恰巧也是關注祐漢的《又看⋯

慢一次下來——記澳門卓劇場X香港眾聲喧嘩創作《遠方之歌》 2022年01月6日|文:路家

是次合作的作品是《遠方之歌》(Song from far away)。這日,排練時間定在11時開始。我準時到達,甫進舊法院的排練室內,已見演員葉嘉文在專注熱身,導演方褀端正跟執行舞台監督劉芷蕙討⋯

把能做的寫進歌中——專訪香港音樂人黃衍仁 2022年01月5日|文:藝文採訪組

破鏡在陽光下融化/融化成一道烈酒 薔薇在你體內燃燒/燃燒成最後的藥  我會為你擠出一個笑容/就算這笑容看似虛假/ 答應你若你掉進惡夢/我會在岸邊拉你一把   《濁水漂流》,歌詞:黃衍仁⋯

兔子洞中的高山低谷——專訪戲劇農莊20週年慶典作《心洞》 2022年01月4日|文:藝文採訪組

藝團「戲劇農莊」為慶祝成立20週年帶來作品《心洞》(Rabbit Hole),希望能與觀眾同行高山低谷。導演黃樹輝認為,故事雖然由一宗傷心的意外開始,但最後是一個好結局。「近年因為疫情,人人都很⋯

城中故事誰人來聽?——專訪戶外走讀《江道蓮與弱勢女性》 2021年12月18日|文:藝文採訪組

夜幕低垂。萬家燈火下,演員在公園內說起一個又一個女人的悲慘命運。內容取材自土生葡人女作家江道蓮(Deolinda da Conceição)的作品《長衫》——雖說是故事,情節卻又如此熟識。這次戶⋯

澳門當代電影及錄像展開幕 策展人黃若瑩:望澳門影像持續被看見 2021年12月11日|文:藝文採訪組

由拍板視覺藝術團主辦的「澳門當代電影及錄像展」昨(10)天開幕,為觀眾帶來共36部本地、香港、台灣及內地的影片。從鄰近地區的優秀作品中學習之外,策展人黃若瑩(Rita)表示,也希望本地的作品能有⋯

提議思考的角度 不設思考的結論 ——專訪Re Cycle:澳門劇場文件展2021 2021年12月7日|文:藝文採訪組

桌子的一邊整齊地放着一份份同樣黑色的文件夾,中間是膠片,另一邊則設了燈箱,參觀者可以把膠片放到燈箱上細閱。「重演」是今次「Re Cycle:澳門劇場文件展2021」的主線。桌上36組文件包羅共⋯

當視形傳譯成為舞台C位——專訪《若我活著,死的就是你》 2021年11月24日|文:藝文採訪組

戲劇農莊「黑盒劇場演出計劃2021」第三回,帶來由「友人創作(藝術)劇團」製作,「手藝工作室」演出,視形傳譯為演出主導的讀劇《若我活著‧死的就是你》(Se Eu Vivesse Tu Mor⋯

【來論】《馬達・蓮娜》與《沙漏愛情》 2021年11月11日|文:古雨

《馬達・蓮娜》是一部取材於澳門、由澳門人編劇執導、兩位香港明星作主角的電影。編劇/導演是陳雅莉小姐。這已經是我看她創作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2015年上映的同樣以澳門作為背景的《沙漏愛情》。 坦⋯

冷眼旁觀者,清白嗎?——專訪《怪獸們》 2021年10月27日|文:藝文採訪組

常言道,「旁觀者清」。但當有案件發生,冷眼旁觀在旁、不插手、不干預,容許罪惡在其眼下發生的人,清白嗎?也能把責任洗得乾乾淨淨嗎?這正是「全球優秀劇本讀劇節2021」的作品《怪獸們》想要探討的問題⋯

其實早於2011年,文化局與澳門基金會也曾聯合舉行一次「文化活動資助座談會」。據媒體當時記錄,澳基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基金會與文化局合作,新增通報機制,若果社團於兩個部門均有申請資助,透過此通報機制可將行政程序簡化。
文化局:場館21日起重新對外開放  2021年10月20日|文:論盡採訪組

文化場館自9月下旬因疫情一直關閉,近日不少藝文工作者均表示焦慮,並希望政府能表明何時重開轄下文化場地。文化局今日發出新聞稿,表示轄下文化場館將於10月21日(周四)起有序恢復開放,各項藝文活動包⋯

我們正身處,文化大遷徙時代 2021年10月19日|文:黑黑

在十月一個仍相當炎熱的星期日下午,正當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正進行著慶祝雙十節活動的時候,數條街外的台北國際藝術村內,正舉行一場座無虛席的講座,由兩位剛抵達台灣不久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與插畫家柳廣成⋯

編劇需要試煉場——專訪文本創作計劃「第一稿」 2021年10月19日|文:藝文採訪組

最近看到一句說話。「作品一日未在舞台上演出,編劇的工序、或學習都是未完成。每個寫劇本的人,都期待ON SHOW。」對此,友人創作(藝術)劇團藝術總監黃天恩似乎亦有同感。藝團的「第一稿」計劃今年已⋯

倡訂精準防控 藝文工作者:定措施適當開放文化場地 2021年10月16日|文:藝文採訪組

2021年9月25日凌晨1時,政府宣佈,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即日起關閉轄下文化場館及取消各項藝文活動,各場館重新開放及活動重啟時間另行通知。8月初時,社區也曾出現幾宗確診個案,當時藝文場館關閉逾⋯

場館關閉何時了? 表演界苦等 文化局:場館重開需依據衛生部門指引 2021年10月16日|文:藝文採訪組

表演場地究竟何時會重開?這或許是不少表演工作者和觀眾心中的疑問。眼看賭場消毒了就可以重開,食肆、超市人頭湧湧,巴士如常運作,一些紅黃碼區也宣佈解封了,但下筆之時,表演場地仍未宣佈何時會重開。⋯

在聆聽中結伴前進——專訪音樂劇《傳說‧三勇者》 2021年10月2日|文:藝文採訪組

「傳說,大魔王會到處捉走小朋友……」這是「戲劇農莊合家歡劇場」音樂劇《傳說‧三勇者》的故事開首。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常會聽到這樣那樣的「傳說」,常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大魔王」。遇⋯

眾眾獨獨 獨獨眾眾——《詞話人間》的聚合交響曲 2021年09月18日|文:藝文採訪組

溝通中,逾9成的訊息不是來自你說了甚麼,而是你怎麼說。根據研究,溝通時55%的訊息源自身體,38%來自聲調,餘下的7%才是言辭。社會有其約定俗成的尺度,規範着哪些場景下哪些姿態、聲調、字句的組合⋯

是他和她  也是你和我——專訪《詞話人間》演員們 2021年09月17日|文:藝文採訪組

  訪問之前看了好一陣排練。作品中,演員時而吶喊,時而呢喃;聲音、肢體,再加上調度,演員唸着的一首首詩詞彷彿脫離了本來的語景,轉而化成個人固執的低吟、無意識的高歌,或是內心的痛哭……曾⋯

搏劇場2021——捕獲劇場視角,浮浮沉沉的夏季 2021年09月6日|文:沅泱 (「平行寫作」BOK X評地 駐節評論人)

搏劇場節在宣傳冊的首頁便介紹了「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而今次的策展主題也非常有趣,「Demo for Mary」——Demo是音樂作品創作時的草稿,觀眾須自行想像Mary的模樣(或是什麼也不想⋯

讓心情幻化成雲彩:觀《漾——24個關係》 2021年08月24日|文:老班

「搏劇場節」甫開節不久,便引來不少文青聚集在瘋堂斜巷的婆仔屋逛逛「M Mode 24」市集,也有不少觀眾觀賞各類型表演節目,這本來是個好開頭;可惜自8月3日澳門爆出4宗確診個案後,所有文娛康體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