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龍舟,也說非遺——專訪展覽「遊龍盤踞」

藝文爛鬼樓

文:藝文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84228

時間:2022年02月8日 23:23

說起龍舟,你會想起甚麼?端午節?龍舟比賽?事實上,龍舟文化豐富多彩,除了競渡,還有說唱、造船工藝等等,且每個地方的龍舟文化都各有不同。例如香港的「大澳龍舟遊涌」、東莞的「賽龍舟」與「龍舟製作技藝」、佛山的「龍舟說唱」也先後於2011年、2008年、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那,澳門的龍舟文化又有哪些?正於牛房舉行的展覽《遊龍盤踞 – 拼合記憶的龍舟文化情懷》則深入淺出地介紹澳門龍舟文化的特點。

同屬龍舟文化  各地各自開花

《遊龍盤踞 – 拼合記憶的龍舟文化情懷》由「兄弟班藝術會」及「造船工藝文化協會」合辦。內容除簡介「龍舟」、「船槳」的歷史外,也分享了大灣區多個地方的龍舟文化,以及展示出龍舟的模型、造船的草圖等。開幕當日設有戲劇演出,向觀眾介紹昔日的造船生活點滴。展出的模型則是「造船工藝文化協會」龍舟班的老師談錦全及一班學員的作品,以製作真船的方式仿照製作而成。策展人談駿業表示,展覽醞釀了一年多。2020年他們曾舉辦龍舟模型製作工作坊,希望能加強對澳門龍舟文化的系統性培訓,翌年他們也曾舉行階段性成果展。目前,「龍舟競賽」已被列入澳門的非遺清單,但龍舟乃至造船工藝都尚未獲納入清單之中。就此,他希望能透過更多方式展示澳門的傳統技藝,推廣傳承。

「這幾年都希望聚集曾造過龍舟的師傅,以及整理原有的資料,梳理脈絡去介紹給公眾。龍舟製作在澳門有百多年歷史,但這段歷史沒太多梳理。我們何以有龍舟比賽,這故事好像還未完整,我們希望可以補充落去,亦透過今次展覽,我們開始整理內容。關於澳門龍舟製作的工藝的刊物,我們都會陸續推出。」

《遊龍盤踞 – 拼合記憶的龍舟文化情懷》策展人談駿業

談駿業介紹,龍舟文化深厚而多彩,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不論是美學造型或工藝上。例如深圳的松崗賽龍舟會用來紀念文天祥,貴州的龍舟頭上的龍角是一對牛角,而非傳統的鹿角造型。而即使是同一城市,不同的鄉鎮也會發展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今次的展覽就展出了一些本地造船師傅的手稿。「這些都給予我們線索去研究澳門龍舟的特點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傳承之路  勉力前行

他認為,過去關於澳門龍舟製作工序的紀錄實在太少。有見及此,協會已開展相關紀錄,未來也會繼續開辦龍舟模型製作班,希望未來有機會將造船工藝申請列入非遺項目的同時,也希望他日有機會在荔枝碗製作一艘真正的龍舟,更直觀地反映龍舟技藝。「因為現在始終是模型,裡面會有些部位看不出來,反映不出來。如不持續去做這些工作,會無法傳承(技藝),亦都沒那麼多人去關注到。所以我們會繼續去做。」

過去,協會也曾向文化局申請資助。但由於「造船工藝」不屬表演藝術、文遺、時裝、設計、影視動漫等類別,自2020年下半年文化局和澳門基金會宣佈協調分工起,協會的資助需轉向澳基會申請。而基金會的「文化項目資助計劃」類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藝術、文學創作的項目,唯這傳統手藝現時不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中。同時,現在對社團的資助模式主要針對活動,而非長期的研究工作。談駿業表示,雖然協會本身的資源不多,但聚合了一班志同道合的人。有的項目即使申請不了資助,協會也會想方法進行,例如先做田野工作,再去尋找其他方法、資源。「例如荔枝碗導賞到現在都沒斷。如有團體預約,也會繼續做。」

非遺是傳統  也是生活哲學

龍船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從來不易。有說,原因之一是因為時代變遷,現代的日常生活與這些文化的關係日漸薄弱。但談駿業認為,每種非遺所代表的是一種生活哲學,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人們可以在當中找到答案。

「有時我們未接觸到時,它好像沒甚麼用。但我們上課聽老師講時,因為他經歷過,自己再去細味這過程時,是有得着的。我們有些相對年輕的同學上完課後都會有些自己的想法。」「所以,經濟上可能已沒有了這行業,但我們從歷史、文化、技藝的角度來看,其實技藝是用身體去說話。如我們沒這些身體語言,我們的文化會變得單調,不那麼立體。」

他又分享,今次的龍舟展覽想帶出的其中一個思考,除了傳承,還有怎樣成為新一代的匠人。「(成為)匠人的其中一個要素是要探索。所以我們怎樣成為新一代的匠人?就是靠自己去將這技藝再轉化。有些朋友可能擅長電腦或設計,可以將這技藝轉化到圖像上,讓人更容易接受;可能自己在文字、語言方面較敏感的,就在紀錄這方面工作。」

「每人有自己的專長,大家也可以有交集地去做。希望可以將來有更多的,例如刊物、觀賞性的表演等產生,希望可透過今次展覽作為一個開始。」或許當各人都能找到自己與非遺的連結時,這些遺產也就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