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需要試煉場——專訪文本創作計劃「第一稿」

Curtain Up! 藝文爛鬼樓

文:藝文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80682

時間:2021年10月19日 20:20

最近看到一句說話。「作品一日未在舞台上演出,編劇的工序、或學習都是未完成。每個寫劇本的人,都期待ON SHOW。」對此,友人創作(藝術)劇團藝術總監黃天恩似乎亦有同感。藝團的「第一稿」計劃今年已走到第9個年頭,最近以網上讀劇形式展演參與計劃的編劇作品。「沒演出的話,編劇都是自己在家關起門來寫個劇本,又沒觀眾反饋,澳門本地編劇的水準也難以提升。如有穩定的平台專門讓澳門人創作,也能推動他們的水平慢慢提升。」

友人創作成立於2010年,目標之一是為演員及編劇提供表現平台,培養澳門創作人才。其「第一稿」計劃則是專為澳門編劇而設的劇本創作發佈計劃。活動已第9年舉辦,積累劇本作品約30多個。香港著名編劇、現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多年來亦有參與指導。黃天恩介紹,「第一稿」計劃於2020年獲文化局為期3年的跨年度資助,期間藝團會舉辦3次讀劇會,積累十多個作品,再從中選出有潛質的於明年在劇場演出,也會出版劇本集。

因為疫情,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透過線上與「第一稿」的參加者交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因為疫情,計劃今年透過線上呈現作品。回顧計劃中的作品,不少都與澳門社會乃至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今年的作品中,就有跟都市更新、婚禮計劃、中年人使用科技等題材。談及本地的編劇發展時,常會討論到的是,編劇一年能寫多少個劇本?又有多少劇本能被演?對此,黃天恩認為,這是一個供求關係。「很多時很多人覺得,對比翻譯劇,澳門編劇作品未成熟。這也是為何正式演出重要,正正是雙向供求。演出不只是編劇,還有演員、導演。他們的創作過程也會反饋給編劇,令作品越來越完善。現時缺少的是專門讓澳門編劇做正式演出的機會。」

黃天恩認為,有了跨年度資助,藝團較容易作相對長遠的發展規劃,而不用擔心下一年度是否能有資源進一步推進項目。而出版劇本集後,他們也有將之寄往華語地區不同的大專院校和劇團,如台灣北藝大、上海、北京、香港演藝學院等等,希望讓其他地區也了解澳門的創作及澳門創作者的想法。至於「第一稿」的下階段發展,黃天恩表示,希望可以舉辦本地的「編劇節」。「我們也有辦一個活動叫『全球優秀劇本讀劇節』,下一步也希望每年都有一個本地編劇節。可以不用好多(劇本),可能兩三個,但有資源給他們做一個真正的演出,讓本地編劇發揮,這樣我覺得可以讓本地編劇的成長。」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