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當代舞零距離——專訪2020年藝穗節節目《在地》 2019年12月26日|文:路家

踏高蹺可以變成當代舞?跑酷可以變成當代舞?在藝術的世界,任何事都有萬千可能!將於2020年1月舉行的城市藝穗節設有兩個「穗內有萃」主題行程,其中之一就是以舞蹈為主的《在地》。「因為今年用節的形式⋯

文學 X 戲偶影院 X 光影 X 聲音 跨界詮釋文學——專訪劉以鬯.偶物X裝置現場《第十五件…》 2019年12月25日|文:論盡採訪組

對於我,砌模型是另一種造型藝術。 對於我,砌模型可以使真變假,也可以使假變真。  ——劉以鬯《砌模型》 (節錄)  以上兩句是節錄自已故的香港文學家劉以鬯的散文《砌模型》。劉以鬯生前喜歡砌模型⋯

打開澳門劇場的工具箱——專訪「Tools Box- 劇場器材工具展示及應用展覽」 2019年12月24日|文:Sandy Leong

說到劇場,可能第一時間浮現腦海的,會是台前精彩的演出,可是建構一個完整的劇場,必須依靠台前台後眾人的努力,甚至是不顯眼卻不可或缺的劇場工具。這次筆者訪問到即將於12月底舉行的「Tools B⋯

政府一換屆,文化空間再被扼殺 2019年12月24日|文:黑黑

就在政府各部門為回歸廿周年的大型慶典而費盡心神之時,20日這天同時驚現戀愛・電影館將營運至本月底的消息[1]。這個本地文化地標自2017年開始已策劃過多項高質素的電影專題放映,經營者的用心有目共⋯

親密的角力──《照顧者》觀後 2019年12月17日|文:黑黑

《照顧者》是石頭公社剛於周末進行的階段性展演,在改裝為臨時演出空間的排練室內,兩位演員以一張輪椅,配以現場環境的門、窗、柱等,簡單而清晰地呈現了長期病患/長者與照顧者/家屬,共處也是相困於一室的⋯

如果一個南灣只能孕育出一個詩人 2019年12月17日|文:思崎井

經過南灣的人都知道,現在的海灣其實不太能稱得上是「灣」。那蒼海有點遠離視線,冷看熱鬧劃破湖面;不太蓊鬱的人工孤島肅立在人工湖泊之中,早被新的鳥群所指認。兩旁安插高低不一的大樓干擾思緒,打擾那試圖⋯

在此時此刻看《此時此刻》 2019年12月3日|文:鷺兒

演出結束時,我被一片紅光困罩着,而我只得離開…… 在此時此刻,在澳門舊法院上演這版《此時此刻》可謂巧妙。這作品的場刊不諱言「是次創作得力於兩本重要的時代之作:《一九八四》與《暴政》」,想帶出的訊⋯

建築師於香港介紹澳門建築保育 2019年11月29日|文:論盡採訪組

日前,本澳建築師呂澤強獲香港「大館-古蹟藝術館」邀請,於館方主辦的首場「大館對談」以「記憶之外-從法國到澳門的建築保育」為題目作公開演講,介紹法國的建築保護歷史與案例,並分享講者在澳門的建築保育⋯

笑聲以後--評《未境作業》 2019年11月27日|文:梁倩瑜

燈光打在舞臺,眼前演員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才發現他們部分是去年石頭公社的《世界和我怎麼樣》,與2016年澳門藝術節中《Disabled Theatre》的演員,於是,各個時間的舞台、他們和我,在腦⋯

語言沒有邊界──《未境作業》的一些嘗試 2019年11月21日|文:黑黑

  我們為何觀看?我們又看到什麼? 是否把一群被認為需要更多「注視」的人群放進劇場,人們便能「看到」他們?或者「注視」和「關注」將會因此提升?何況劇場本身就是一個充滿階級瘡疤的地方。⋯

【來論】文化在哪裏? 2019年11月13日|文:趙七

讀11月12日新鮮出爐的《2009-2019年民生工作總結》、《第三及第四屆政府施政總結》 及 《2019財政年度政府工作總結》,同時香港警察強攻大學校園的影像洗版,完全覺得這兩個相距35分鐘車⋯

什麼是Zine?有一說法是獨立出版或小規模印刷,不以盈利為目的,區別於主流傳媒或者書籍及雜誌,個人情感強烈、反抗主流文化或傳達某價值觀的無定向文化或藝術產物。
藝術困境:我們為了自己上街,你們為了自己而沉默。 2019年11月13日|文:思崎井

「不好意思,反送中或其他政治議題都不能做。」我收到出版方這樣回覆我,然後我被他們 DQ (Disqualify)了。 大約四個月前,一個自詡為出版 Zine 的澳門藝術團體,邀請我做一本 Z⋯

讓我們平等地聆聽彼此——專訪《未境作業》編導團隊 2019年11月6日|文:路家

  排練場內,《未境作業》的演員圍圈而坐,準備互相分享個人經歷。「你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吧。」編導說罷,一位澳門演員就站到圓中心開始用急速的節奏分享。《未境作業》編導莫倩婷、Mich⋯

身心障礙演員的未竟作業 2019年11月6日|文:羅德慧

兩群互不相識的人,各自具有不同的身心障礙狀況。第一天碰面,從音樂與肢體動作開始暖身,逐漸成為同一個群體。聽起來不太可能的事,在劇場裡卻成立了。 這是《未境作業》的工作方式: 把兩地的演員放在一起⋯

有些事想寫在下環街改變之前 2019年10月30日|文:思崎井

老實說在懂事以前,我從來不曾停下來觀看過下環街,現在回想,我都不自覺地跟着她走,不,應該說是她總牽引着我,守候着我的成長,在同一條街上,虛無地來來回回穿梭。當長大後忙於生活和工作,經過不同的城市⋯

愛?回家?——看展覽「樂園-歡迎回家」有感 2019年10月29日|文:鷺兒 

甫進場,一幅被碎掉再重新黏合而成、充滿童真的圖畫即映入眼簾。圖畫被細心地修補,但始終留下了破碎的痕跡。破鏡未能重圓,滿滿一地的紙碎更是令人在意。  展覽「回家」(簡稱)的展場是一個由舊民宅改建而⋯

溪給的教養 ——與孩子溯溪的筆記一則 2019年10月22日|文:川井深一

1.身體有記憶經驗的能力 沒有人是不能拓展身體經驗的, 那根本是一種生存本能   人本來就需要活在同時間接受數百種不同訊息的環境,但人為空間根本不可能創造出大自然的給予。 &nbs⋯

需要用心才能感受的靜謐世界——記2019大學生綠色營        2019年10月22日|文:林詠琪

  「春天有鮮花開放,夏天有燦爛陽光,秋天葉子會黃,冬天白雪茫茫……」伴著營歌,望著窗外——樹木盡情伸展身軀,未曾有過修飾的痕跡;蝴蝶撲閃撲閃翅膀,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村巴在山路中顛簸前行,帶著⋯

由雙姝裂變之不確定——《雙姝怨》觀後 2019年10月16日|文:何志峰

台灣劇場導演王墨林(下稱大墨)的《雙姝怨》,不是可以從主結構來說明一個故事從而獲得主旨。而是從幾個角度切入,這幾個角度乍看之下看似互不相干,其實是互相牽扯依靠,缺一不可,應該不只是牽連,而是像傳⋯

十月一日的香港街頭 2019年10月9日|文:演樂

十月一日因事往港,這一天,雖然香港政府禁止了遊行活動的申請,但沒有宣佈戒嚴,假日裡行街、購物、訪友是很自然的事吧,然而,香港政府不是這樣想。它為了不讓人們上街,先關閉多個主要地段的地鐵站,巴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