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是一場公民教育

「武漢肺炎」新聞檔案 083 劇場之疫 築城危言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59193

時間:2020年02月18日 14:14

因應付傳染性極高的武漢肺炎(COVID-19),我們又回到每天都要戴口罩以及擔心買不到口罩的日子。全球口罩荒,口罩已成為各國的戰略物資了,同時將可能是我們以後要長期使用的東西,但現在這種每人每日丟棄一個醫療口罩的速度,不但生產難以趕上消耗,更是對環境、對資源一個極大的負擔。

當很多地方連前線醫護人員都不夠物資的時候,我們是否應對資源的運用更為珍惜?即使我們身處的特區政府十分富裕,也不代表我們可以比別人佔用更多的資源。政府現時的政策是每人以實名制方式,每十天便可買到十個口罩,即變相鼓勵你每天使用一個口罩,有數得計,以這種方式的話,政府的二千萬個口罩庫存很快便會見底,然而我們卻只知道以每日抛棄的方式來使用口罩,政府沒有呼籲節約資源,也沒有主動去尋求其它可持續的方式,這件事發展下去會怎樣?這一次政府有能力買下了葡國的口罩,下一次又去搶哪一國的資源?當全世界資源都不足夠的時候,我們卻只懂得不斷的消耗?

臺灣雖然有工廠自行生產口罩,而且也日夜加班地在趕製,但仍然難以趕上每人每日一片的消耗速度,口罩資源也很緊張。政府也發起以「實名制」方式購買口罩,但民眾刷健保卡到藥局一週只可買到兩個口罩,那麼這兩個口罩如何足夠一星期的使用?首先,政府會分享一些正確使用口罩的方法,而不是不停地叫人不管何時何地都要帶上口罩,這會更容易使人產生恐慌式的囤積心態。走在臺北街頭,會看到好多人都沒有戴口罩,這是因為政府再三提醒市民,只有進出醫院等高風險公共場所、感染者及其周邊人士才需要戴口罩,並不是人人需要戴。當然,更重要的是,臺灣政府迅速就實施了阻截病毒源頭輸入的封關措施,嚴格執行入境限制及隔離政策,到位的政策自然令民眾安心。

臺灣醫師網上教如何使用布口罩

同時,不少臺灣的醫師在網上分享使用帶夾層布口罩的經驗,教導民眾如何使用,也有醫師教授如何搭配布口罩來延長醫療口罩的使用,呼籲民眾如果不去高風險場所的話已可應付,每日清洗也很方便。也有生產口罩的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工會寫出長長的專業分析文章,教大家如何節省使用口罩。每日抛掉一個醫用口罩,在這裡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臺灣卻被視為浪費,這不只是因為資源的問題,更是一種公民意識的教育。

民眾自行製作布口罩

這些文章迅速帶動起自製布口罩的熱潮,既可抒解一周只有兩個口罩的問題,也很能發揮創意。一時間,市場擠滿買布的人群,只要在網上打「布口罩」就會找到許多人分享口罩紙樣和製作視頻,甚至還研製了不同款式和車法,有人詳細解釋用料。不少機構更是發動志工、學校發動學生製作布口罩,分送給移工等有需要人士,電視、媒體亦廣泛報道,呼籲民眾把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人。如何使用口罩本身,就是一場公民教育的示範。

面對疫症的危機,除了顧及自身安危,是否也應有更多理性、科學的周全考慮,包括對環境,對地球資源緊拙的考慮,如何不成為別人和地球的負擔,都值得我們深思,或者可以從自己動手節省資源開始,別忘了澳門曾經是手工業及製造業昌盛的城市,我們的上一代曾以一雙巧手養活一家人甚至撐起城市的GDP,這其實並不是很久之前的事,與其成為資源的爭奪者,不如成為創造者,成為更有作為的城市和市民。不過,澳門已經由輸出的城市變成只有輸入,現在已很難走回不依靠外勞和旅遊的狀態,城市發展從一開始就走偏了,我們已走上不歸路,如果政府不去想辦法堵截病毒輸入的各種可能,不去嚴格把關的話,一切也是徒然。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