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黃小雅

網址:https://aamacau.com/?p=99862

時間:2023年03月15日 18:18

「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前身是「全景視野—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自2017年開始,拍板團隊就每年有規模地為本地影像短片作放映及推廣,讓本地創作人及其充滿創意的作品被更多觀眾看到。

今年一算,也舉辦到第六年了,澳門的影像作品開始越來越多人討論,但是在不同的討論之中,好像從沒有人試著談論當中女性導演作品的獨特之處。恰巧今年的作品中有不少女性作品都較令人眼前一亮,因此筆者希望從本年「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的幾部女性作品及其導演,談論澳門女性創作者的視角,及她們如何帶來有別於男性的觀點,藉由觀看自身及女性處境,讓我們看到更多面向的女性經驗。

融合理想與母職的《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

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是人類的人生志業之一,而我們也很樂於觀看這類故事。在我們的歷史中,書寫男性為理想奮鬥的故事不少。他們在社會中總是被鼓勵冒險,而女性則要安全不要走那麼前,甚至常被放置於成功實踐理想的男士背後。女性追逐理想的故事也是在近代才開始出現並受關注,但是關於女性在實踐理想時的感受,面對環境的支持與阻力,仍甚少被描寫,而這正是Nancy的《家庭作業》可貴之處。

傳統上實踐理想與母職這兩者總是對立的,而Nancy選擇的理想還是充滿剛陽能量的職業——電影。她把自己在電影工作上的經歷、生小孩的故事以私人日記影像的方式串起,在電影與母親身份之間,透過影像私紀錄,把看似對立的身份串連起來;透過與女兒之間的互動,遊走在電影及家庭之間,甚至把女兒/母親的身份變成創作的重要元素。你在作品中能看到一個女性,如何把本是對實踐理想的障礙,轉化成實踐理想的動力。她為我們展示了理想和母親並不是只能二擇其一,這也是因為導演對電影對女兒同樣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家庭作業》中呈現出女性寶貴的可能性。當然作品並不是沒有缺點,前部分引入電影工作的片段過長,工作與女兒相處之間的篇幅還可以再作更好的調整,但是後半段母女之間透過攝影鏡頭的對答,就成為電影最精彩的部分,也讓人好奇YOYO(導演女兒)長大後,回頭來看媽媽這段紀錄,她會有甚麼感受。

女性角色與家庭故事

本次影展中多部作品都與家庭有關,其中《最佳禮物》、《刺點》及《日安(導演版)》,都以是女兒的角度,探索女孩如何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故事,及自身如何成長。

《最佳禮物》

《最佳禮物》的導演侯婕,過去與陳庭婷一起合導過不少紀錄片,近年在台灣學習電影,也嘗試劇情片的創作。《最佳禮物》比起前作有不少的進步,尤其在演員選角及指導上成熟不少,也捕捉到女孩及其生活環境中的細節,巧妙以生日禮物串起父母離異對女孩成長中的影響。簡單的兩頓飯帶出家庭對女孩的創傷。雖然父母兩邊的設定有些微刻意,但也算能把其衝突處理恰當,女孩的演出更令人眼前一亮,為角色加分不少。而影片最好的處理,也是女孩最後的行動,她從本來被拋棄的角色,主動轉換成拋棄掉原生家庭的束縛,去擁抱自己及最愛自己的人。

《刺點》

《刺點》的導演區雁華,本身是一位攝影師及相片藝術家。她的《刺點》在本屆眾多作品中非常特別:透過一張張日常家庭照揭開母、女、消失的父親之間的傷痕。這是非常大膽和赤裸的作品。觀看的時候,每一句直接向母親和自己說的話,都看得很膽顫心驚,也讓人想起多年前的台灣作品《日常對話》。《刺點》有趣的地方是並不直接拍到母親,而是透過一張張殘缺的照片故事和記憶,重新發現導演或其母親不想面對的真實。自己的臉孔,提醒著母親和女兒最不願被提起的刺痛心的那個人。這對「被遺棄」的母女,女兒用照片重新拼湊出不光彩的成長記憶,當中的勇氣和坦誠非常可貴。我想到知名的女攝影師Nan Goldin在《所有的美麗與血淚》中說:「故事和真實記憶之間的差異:真實的經歷有著氣味也不光彩,不會簡簡單單地結束。真實的記憶會以你不願見到的形式,在你毫無防備的狀態時浮現,就算你沒有放任自己回想過去種種,那些事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已經深植在你身體內。」唯獨影片太短,開了一個很精彩的序幕,讓人期待後續但就已經結束,有點可惜。

《陪你看日出》

《陪你看日出》的導演何煒彤,在台灣學習影像創作,舊作已呈現捕捉生活細節的影像能力。這次的《陪你看日出》是受疫情啟發,描寫一位中年女士被強迫隔離的日子,被困在陌生房間,與世隔絕的孤獨,全片幾乎由女演員擔起節奏及情感的渲染,作品也拍出被隔離時的時間流逝,日復日漫長無止境的等待,女士唯有不斷想起她心心念念的家人,才能生存下去。雖然故事情節上有些天真,對疫情防控措施加諸於病人及醫護的傷害處理得有些輕柔,但從中一些留白也讓人能想像到,很多家庭因而被拆散,無法相見的痛苦難耐。影片從疫情的角度,也讓我們看到上一輩性的女性如何為家付出,即使在自己最艱難的時間裡,最關心的仍是她的家人,但外表多麼堅強倔強的她們,內心也是渴望陪伴的。

《下午三點》

《下午三點》的故事與其他的不同,它所關注的不是家庭,而是當下香港的年輕人。故事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場景,從女生入伙小小的單位,到她佈置,經營小店的日常故事,訴說殘酷的香港現實。導演蔡嘉儀現居香港,多年來籌辦獨立電影節,但因為社會變化,電影節無法辦下去,她轉為經營小品空間。《下午三點》就是她自己現實生活的藍本。整個電影在小小的單位內拍攝,狹小的空間與女主角幾次的好奇心與疑問連動。現在的香港,能在小小的空間裡,點一注香,坐下來讓自己得到心靈平靜,已經十分難得。看似清新小品的開場後,隨著故事漸入後段,不斷出現的琴音,不請自來的包裹,從清新變成懸疑,簡單的剪接和音樂的運用,就營造出緊張的氣氛,觀眾隱約能察覺到有些不能言喻的不安,到最後結果帶來的明示。導演用了婉轉溫柔的女性視覺去寫了一個殘酷的香港故事,今天的現實當中,每個香港人,都可能是這位女孩。

這五部女性作品各有特色,都不約而同地展現了女性視覺的獨特與多元。如果有機會把今屆全部作品都看過,你會發現男性的導演比較喜歡充滿起跌的情節,而女性導演們則更擅長把握日常平凡不起眼的細微,從自身故事出發,帶有對自身,家庭或甚至社會的深切關懷。她們的作品,非常值得更多被觀看,更多被討論。

(「澳門當代電影及錄像展」於3月17—26日,在東方基金會舉辦,更多的詳情歡迎Follow 臉書專頁及IG。)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