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殺者遺屬同行

即時報道 藝文爛鬼樓

文:藝文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95974

時間:2022年11月29日 3:03

綜合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本澳2022年首三季共錄得65宗自殺死亡個案,比2021年首三季的合共38宗大幅增加逾7成。據分析,死者包括青壯年及老年人士,有澳門居民及非澳門居民,亦無關性別。

自殺的原因眾多,值得關注。而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自殺者的遺族。開創現代「自殺學」(Suicidology)的心理學家史奈曼(Edwin S. Shneidman, 1918-2009)曾指,每一人自殺至少會影響周遭6位親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甚至表示,「自殺者遺族自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八十到百」。據香港媒體2016年的報道,香港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亦曾指出,自殺者家屬的自殺風險較一般人高出4.5倍。雖然數字不一,但同樣指出自殺者遺族的需要值得關注。

自殺者遺族的壓力

澳門明愛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社工 梁嘉儀

澳門明愛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社工梁嘉儀表示,當有親友因病離世,遺屬都會沉浸在悲傷的狀態中好一段時間,並面對一定的生活壓力,例如處理身後事、承擔家庭重擔等等。而自殺者的遺屬要面對的,除了上述種種,還有社會對自殺的污名化、旁人的目光、指責、自責等等,「所以自殺者遺屬復原的路是很漫長的。」

梁嘉儀指出,自殺者遺屬突然面對親友自殺,自己本身已出現很複雜的情緒,例如悲傷、自責,有些人會憤怒、困惑、震驚。如親眼目睹遺體,還可能會有不安、恐懼。「試想像,他/她處於一個這樣情緒混亂的狀態時,還未充份知道在發生甚麼事、親友為何要這樣做時,就已一定要跟不同的人接觸。警方、救護員、醫院等部門都要溝通,要去辦理不同手續;還未消化到這事時,還要通知其他親友,要處理喪事;在通知親友時,可能一些好事之徒會說甚麼,或問甚麼,這都會更加重壓力。他/她當時可能還會有一些徬徨,又要在很短時間為他安排身後事。遺屬本身也未能接受這事,還要去處理這些,很多時都會在這些愛與痛的邊緣掙扎,亦會感到孤單無助。」

自殺者遺屬面對的壓力還有很多,例如自責與指責:為何自己未有及時發現、阻止親友的輕生意圖?為何死者要丟下自己?這些都有機會令遺屬增加「去搵死者」的念頭。未能好好話別,遺書的內容亦可能對遺屬有一定影響。一個個的紀念日也會容易令遺屬觸景生情。梁補充,如果自殺事件在家中發生,加上社會封建迷信的污名化,自殺者遺屬還要考慮要否繼續住下去。「如繼續住,會否所謂的『不吉利』?會否被鄰舍指指點點?或繼續住會否勾起一些回憶?若不住,又住哪……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加深遺屬一些困惑,這些都是他要面對的壓力或情緒。」

藝團夢劇社與明愛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合作,透過演出《錐心之痛》,讓公眾了解喪親遺屬的心聲

梁嘉儀同時指出,如果媒體有報道這起自殺事件,遺屬也要面對外界的評論。「澳門很小,有可能其他人會知,要面對一些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無奈。」「傳統文化影響下,華人社會視死亡這議題為禁忌,大家視死亡為『不吉利』的事,而且社會對自殺行為、自殺的朋友有誤解和偏見——平日打開Facebook都見到,例如會說自殺的朋友抗壓力低。死亡都已視作禁忌,不能講,自殺就更被視為不能公開討論的禁忌話題。所以這些都會令自殺者遺屬認為不能跟別人說,也怕求助之後會被很多人知道他家人自殺,這些就令他們更不想跟別人說,不願意接受服務,也拒絕別人的關心,變得更收埋自己。」

她表示,現時政府和民間機構都有提供哀傷輔導和協助自殺者遺屬的服務。她認為要協助這些遺屬,除了陪伴他們和提供心理輔導外,關鍵是社會怎去正確認識自殺的議題,去除污名,並用寬容的心去關心和支援這些遺屬,學會怎樣和他們同行,「但這條路是很長的。」

同行錦囊

至於應如何同行,梁嘉儀以「美國自殺者遺族關懷基金會」的十個要點為基礎,建議:

  1. 「如不知怎樣講,可以很簡單地直接講:『我不知這刻我可以說甚麼,但我會在這裡等你、陪你,你有需要時可以和我說。』為何要這樣說?因為通常自殺的發生是很複雜,很震驚也很毀滅性的,無論是你,或自殺者的親友也未必有答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有耐性、不帶偏見的聆聽就可以了。」
  1. 「千萬別說:『我明白你在經歷的事。』首先,你未必有家人自殺過,你也不是他/她,不會真正明白他/她現在的感受。每個家庭發生的自殺事件、情況都不同,沒人可以真正地去了解那人的感受。」
  1. 「千萬不要問『家人是用甚麼方式自殺』這些侵入性的問題。因為如他/她不是自願跟你說細節等等,這樣問其實不好。」
  1. 「也要避免『雞湯安慰』,像『節哀順變』,『他/她去了更好的地方』、『這是意外』、『你會克服的』。你只要提醒他好好吃飯、休息即可,不要說『雞湯安慰』,因為這些言論可能會加劇他/她的傷痛。『節哀順變』這句話其他人覺得沒甚麼問題,但也像在告訴他/她不應該傷心、這刻不可以傷心。」
  1. 「不要對自殺行為進行價值的判斷。很多人會說自殺是很自私的選擇,又或指責自殺是罪惡的、軟弱的行為等等。這樣跟自殺者遺屬說,都是在加劇他/她的情緒壓力。自殺的朋友當下真的想不到其他東西,從他/她的角度,除了死,便想不到其他解決的方法。自己都顧不了,怎顧到  身邊的人?自殺的朋友有一個心路歷程,不是第一步就想死,想自殺的同時,他也不斷在想求生。我們常比喻這像天秤,想生存和想死亡兩邊是在不斷搖擺。只不過在這經歷中,好像不斷在『求死』那邊加了很多砝碼,到最後選擇求死。所以其實他/她有求生過,但走不出那黑洞。而且你不會知道自殺者遺屬當下在想甚麼,自殺者遺屬當下可能因為親友已死,不想其他人再去指責其的親友。」
  1. 「也不要明示或暗示地指責遺屬,因為很多時自殺者遺屬也有將對方的死亡歸責於自己,有時一些人就會問『你哋有冇做過咩令佢唔開心』、『佢生前有冇出現過啲跡象你冇留意到、點解冇留意到』、『點解會咁呀?』、『點解會發生呢啲嘢架!』——這個自殺者遺屬也想知。」
  2. 「主動為對方提供幫助,除了陪伴她外,也例如協助她處理親人過世後的一些遺產歸屬、身後事、或那家庭的日常生活等等。我們可以直接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幫他接送小孩,或買甚麼。這些也是主動關懷的一種。」
  3. 「不要害怕和對方談死者。很多時我們對於這些會擔憂,怕引起對方的悲傷,所以我們會刻意避過不和他/她談死者,或不提死者的名字。但和他/她談是一個釋懷的過程,讓他/她可以吐一些苦水。我們都可以在陪對方經歷了傷痛後,提起死者,因為這是個確確實實生存過的人,是他/她人生回憶中的一部分。是否你不談他/她就會忘記?不是的。你不講,那個人仍會在他/她腦海中存在。所以有時刻意不講,反而更傷害他/她。」
  4. 「要有耐心。因為康復是漫長的,可能是一生的旅程。所以我們要耐心地陪伴他/她,但陪伴的過程中不要給予壓力,例如不要說:『一切都會過去的』、『你要繼續向前看』。這些真的不要講。這些好像在安慰他,但也是在給他/她壓力,就像叫他/她不要哭。」
  5.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不要消失。不要說『我會陪你的』,然後就消失了。這些才是二次傷害。如你真的跟對方釋出過『我會陪你』,就不要陪着陪着就嫌他/她煩。千萬不要消失,但也不需要單打獨鬥,可以多幾個人去陪伴他/她。」

今年國際自殺者親友關懷日是11月19日(美國感恩節前的週六)。多地有組織呼籲關注。(網上圖片)

她總結道,如果不知如何安慰身邊的朋友,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說話,多聆聽,陪伴他/她,主動提供協助,讓他/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適時帶他/她求助。「陪他/她度過完悲傷、震驚、自責的情緒狀態後,他/她會開始可以回想以前和死者一些開心快樂的回憶。因為他們的相處中,不只有自殺,有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東西。」

她又建議遺屬,要勇敢地跟別人講出創傷,「因為我們每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悲傷」。而在表達悲傷、放低困惑、同理逝者、告別對方和創造意義後,要祝福對方。「這個可能是很難做到的事。我們可以多謝對方曾陪伴自己,然後好好保存這個屬於我們彼此的美好回憶。這是我的一點建議。但首先是一定要勇敢地去講出創傷。」

  

編按:衛生局轄下的塔石、筷子基、黑沙環、青洲、海洋花園、湖畔嘉模、下環及石排灣衛生中心均設有心理保健門診,此外亦持續協助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及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等民間非牟利團體,設置社區心理輔導機構,為市民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而受情緒困擾及感到絕望的人士亦可直接致電明愛生命熱線:28525222,尋求情緒疏導服務。

相關報道:

為悲傷發聲——專訪《錐心之痛》

https://bit.ly/3gLCCrC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