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澳門特區「源頭減廢」的政策,第16/2019號法律,即有關限制提供塑膠袋即將於11月18日正式生效。環保熱潮風靡全球,減塑膠袋徵費並非新鮮事,鄰近香港膠袋徵費已推行近十年,雖然政策實際成效⋯
乘搭著國家地理考察船一路向北,進入北極圈,連綿迭起的冰山與大小參差的浮冰盡在眼前。今年六月,就讀中葡翻譯系的我跟隨「二〇四一」ClimateForce Arctic2019與國家地理科考團到達距⋯
今年,陸續兩家由年輕人經營的「裸賣」店開業,一家是在望德堂社區經營日用雜貨的「米量」雜貨店,一家是在東望洋的專營摒棄了各種塑膠包裝的有機健康產品的「Less is More」。對於短短的時間裡⋯
春末的4月初,趁暑熱沒來的時候,父女倆去香港的南大嶼郊野公園露營三天兩夜。這次跟往常的親子露營不同,是要讓小蜜蜂初嘗野外求生的技巧。 澳門一直而來都是福地,除了每年颱風外沒什麼重大災害。但到了天⋯
五年前,筆者帶著孩子看兒童劇《石頭雨.海之歌》,孩子記住了牛牛,而大人則被這很不孩子的故事震攝住。一個關於填海的故事,對於城市發展的思辨,在兒童劇裡探討,加上和演出同時進行的海廢展覽,讓我記住了⋯
繼氹仔第一個「不是垃圾站」之後,很欣喜的看到,「不是垃圾站」陸續有來,目前已經舉辦了6場,四月也將會有兩場活動。現在氹仔和澳門新橋區已經有常設的回收點,氹仔花城公園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日,而新橋⋯
一個地方的發展,只要限制了高度、做好綠化就足夠了嗎?在物種滅絕速度在越來越快的現代,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否也應該更多一些?例如對原生動植物的尊重。本期綠色生活,請來澳門植物愛好者來解讀最新發展規劃⋯
今年葡文學校開放日(1月26日)是一個陽光明媚的週六,主題是環境議題——「少一些塑膠,多一些生命」,看到一個開放日主題如此回應現在的全球問題,就讓筆者對這個活動充滿期待。 那日上午,帶著老少一起⋯
因為在九澳露營看不到星星的筆者,失望到不得了,所以問陳俊明(Joe)是否有同樣的感受。Joe表示感同身受,他說其實兩三年前在橫琴的主題公園的燈飾已經影響到澳門的觀星愛好者,哪怕走到龍爪角郊遊徑⋯
據上次由綠色未來、綠野之友等團體發動的聯合淨灘所搜集到的海洋廢棄物統計,其中有近九成都是塑膠或發泡膠類。目前官方統計數字也顯示,澳門每日塑膠廢棄量比全年回收量還要高。然而澳門官方卻還是未有大動作⋯
繼去年「天鴿」、今年又來「山竹」,強颱風過後,最大的受害者是城中的樹木。當然,自然的威力強大,有時非人力可為,但一個風災也顯露出城中樹木管理的一些問題。今期綠色生活,我們來看看倒塌樹木們的情況⋯
編按:極端氣候的新聞越來越多,民間團體有在關注。培正中學的天文氣象學社自設自動氣象站,來偵查本澳的天氣,並為大眾跟進極端的天氣狀況。本期綠色生活由學社成員操刀,科普氣候變化,希望引起公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