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需要立法──與民間環保行動發起者的對談

067 阿 Sir 做嘢唔使你教! 紙本月刊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50935

時間:2018年12月9日 10:10

據上次由綠色未來、綠野之友等團體發動的聯合淨灘所搜集到的海洋廢棄物統計,其中有近九成都是塑膠或發泡膠類。目前官方統計數字也顯示,澳門每日塑膠廢棄量比全年回收量還要高。然而澳門官方卻還是未有大動作在減少塑膠廢棄物上:膠袋徵費遲遲未推,分類回收又十分求其。近日澳門民間響起要求行動的聲音,分別是發起了「促請澳門政府立法減少塑膠廢物污染」簽名活動的Annie Lao,還有敦促政府規管超市過度塑膠包裝的「不要包膠」行動的Benvinda dos Santos。這日,就約了兩位熱血女士,一起聊聊各自的行動及憂慮。

為何會發起環境議題的公民行動?

「我長那麼大,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嚴重的風災,可見全球暖化的威力有多大。」

「但我連半夜洗布尿片都做到了,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做不到。」

Annie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目前也是位文字工作者。她一直都有留意海洋塑膠污染問題,但今年有了發起行動的動力,跟去年「天鴿」風災有關,「我長那麼大,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嚴重的風災,可見全球暖化的威力有多大」。她也提到從社交媒體大家的分享也感受到現在的塑膠污染有多麼嚴重,「當我留意的時候,發現生活裡真的有很多膠,超市的包裝啦、外賣的包裝啦,好似我們已經離不開哩樣野」。

之後她就開始做research,看一下有些什麼解決的方法,於是就和朋友在Facebook(FB名Wingwing Lao)開設了一個page叫做「Macau Sustain Tips」,讓大家討論創造可持續環境的方案。「自從開了這個page之後,身邊的朋友也會share,他們也很care這件事。之後我們就坐低傾,有人提議不如利用change.org發起一個petition。我就開始寫稿,然後po上網,請大家來簽名。短短兩三個禮拜,已經獲得近5000個簽名,超乎意外。通過這件事,有很多人會來聯繫我,有些住在澳門很多年的外國人來和我分享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有個artist也聯繫我,希望收集普通市民幾日的垃圾來創作。」

Benvinda dos Santos(左)及Annie Lao發起敦促政府規管超市過度塑膠包裝的「不要包膠」行動

Benvinda dos Santos(左)及Annie Lao發起敦促政府規管超市過度塑膠包裝的「不要包膠」行動

不過她也坦言對政府的回覆十分失望,「沒有正面回覆,要同我開會解釋他們環保局做了什麼,我要聽這個做什麼?」而且在遞交簽名的時候,也是找了蘇嘉豪議員才有跟政府開到會。在澳門,一個普通的公民很難接觸到權力中心。

Benvinda則是三個孩子的在職媽媽,來接受訪談時還帶著四個月大的小女兒。選擇「不要包膠」這個主題,她直言「只因為我住在超級市場隔壁很久」。以前,Benvinda也是認為環保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好了,「周圍同人講很討人厭的嘛!」大家都深有同感的笑了,「叫人環保,好像不斷的批評別人的作法傷害地球,別人未必鍾意聽。」但是,當Benvinda每日出入超級市場,想到日日的塑膠污染新聞,看到的卻是超市毫無節制的派膠,她買生果還特地去問超市的工作人員有沒有不包膠的,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一定要包的」。「我就心想,為何大家的心態是這樣的,全球都在討論要減少塑膠的時候,但大家卻還是認為『唔包唔得』,是大家都不留意國際的新聞呢,還是我們真的太富裕呢?」Benvinda對於公眾一直未能留意垃圾問題感到十分遺憾,後來看到Annie他們的聯署活動這麼有成效,於是她相信澳門人並非漠不關心,其實是想要有行動的。「後來聯絡到一位議員,剛好他與澳門超級市場暨零售業聯合商會已經在初步討論減少塑膠包裝的問題,我就更加肯定了聯合更多人的聲音之後,會有與業界討論的基礎,於是發起『不要包膠』行動。」

當問到「跟孩子有關嗎」,Benvinda疼愛的望望懷裡的小女兒,說「當然有關係」,畢竟孩子長大了要面對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是我們愛孩子不能不去想的。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Benvinda坦言真的沒有時間,常常半夜起身的時候去處理,「但我連半夜洗布尿片都做到了,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做不到」。這時Annie也說,「真的是沒時間,我們都是用自己的時間,確實很累。但是今時今刻再不做事,又真的不行,澳門又不是沒有資源,可是政府又不做、居民意識又不夠,有時候想想會很生氣。」

在「不要包膠」專頁上提出訴求的市民們。

在「不要包膠」專頁上提出訴求的市民們。

她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

「超級市場裡的一支水,可能只得一元,但它實際的cost可能是十元,因為價格還沒有計上膠樽丟棄之後的處理,和生產過程裡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是碳足跡。」

「並不需要是一個很環保的人才可以po這張相片,拍照是參與推動我們身邊有更多環保的選擇而已。」

她們說最終的目標就是:我們不要一次性的塑膠。

Annie說,超級市場裡的一支水,可能只得一元,但它實際的cost可能是十元,因為價格還沒有計上膠樽丟棄之後的處理,和生產過程裡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是碳足跡。所以應當立法對商家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徵稅,例如膠袋、膠樽、吸管等,推行企業責任制。這個在很多其他國家已經推行,例如紐西蘭,他們已經開始禁用塑膠袋,也有一些國家禁用塑膠碟叉。

「膠本身在太陽下暴曬也會釋放毒素,更不用說用焚化爐燃燒的時候釋放的毒氣。只要讓膠變得不再那麼廉價,其實市民就有了使用環保產品的動機」。她又提到目前商業上有可降解的膠袋,可是政府又沒有配套,最後又是拿去燒,何來可分解?她建議政府可以建立一個專門處理可降解塑膠的地方,再推行可降解塑膠。

Benvinda則感覺到環保難以推行的原因,「跟我減用一件塑膠餐具,並看不到直接的效果有關,有時候眼不見為淨就好,會令人覺得沒有理由堅持下去」。「我可以用設計師的專業,讓這些看不到的東西展示出來,這次包膠的行動的視覺圖就是我自己設計的」,她又解釋這次「不要包膠」的行動「叫人出來拍照,是為了讓人在掙扎要不要把自己的照片show出來的時候,可以有些思考,這也是令人卻步的原因。」 Benvinda認為公眾無需過慮,並不需要是一個很環保的人才可以po這張相片,拍照是參與推動我們身邊有更多環保的選擇而已。當超市充滿著寫著「救救地球」的環保產品,例如沒有塑膠瓶包裝的洗髮皂、有機產品、布尿片選擇的時候,我們做環保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環保的重要就是因為它關乎我們的生存

「環保就是每個人必須的責任,我想帶出來的訊息是這樣。」

Benvinda說,膠袋徵費的諮詢持續這麼久,可見政府把環保排位很後。可是對於我們來說,環保才是第一位。她又提到政府習慣用「著數」來宣傳環保,如果我為了方便,不要「著數」也十分合理,並沒有強調到環保是公民責任。Annie希望大家知道行動背後的真正意義,為什麼要減塑?可能有人只是覺得這樣很好玩,Annie覺得必須要明白真正的原因,「環保就是每個人必須的責任,我想帶出來的訊息是這樣。」

可以進去「不要包膠」活動專頁表達訴求:bit.ly/no-plastic-macau

編按:change.org是一個全球網站,讓每個普通人都有發起請願行動的平台,目前請願的議題有塑膠飲管、移工後代、性騷擾、女性權利、健康照護等等。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