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在聆聽中結伴前進——專訪音樂劇《傳說‧三勇者》 2021年10月2日|文:藝文採訪組

「傳說,大魔王會到處捉走小朋友……」這是「戲劇農莊合家歡劇場」音樂劇《傳說‧三勇者》的故事開首。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常會聽到這樣那樣的「傳說」,常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大魔王」。遇⋯

眾眾獨獨 獨獨眾眾——《詞話人間》的聚合交響曲 2021年09月18日|文:藝文採訪組

溝通中,逾9成的訊息不是來自你說了甚麼,而是你怎麼說。根據研究,溝通時55%的訊息源自身體,38%來自聲調,餘下的7%才是言辭。社會有其約定俗成的尺度,規範着哪些場景下哪些姿態、聲調、字句的組合⋯

是他和她  也是你和我——專訪《詞話人間》演員們 2021年09月17日|文:藝文採訪組

  訪問之前看了好一陣排練。作品中,演員時而吶喊,時而呢喃;聲音、肢體,再加上調度,演員唸着的一首首詩詞彷彿脫離了本來的語景,轉而化成個人固執的低吟、無意識的高歌,或是內心的痛哭……曾⋯

搏劇場2021——捕獲劇場視角,浮浮沉沉的夏季 2021年09月6日|文:沅泱 (「平行寫作」BOK X評地 駐節評論人)

搏劇場節在宣傳冊的首頁便介紹了「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而今次的策展主題也非常有趣,「Demo for Mary」——Demo是音樂作品創作時的草稿,觀眾須自行想像Mary的模樣(或是什麼也不想⋯

讓心情幻化成雲彩:觀《漾——24個關係》 2021年08月24日|文:老班

「搏劇場節」甫開節不久,便引來不少文青聚集在瘋堂斜巷的婆仔屋逛逛「M Mode 24」市集,也有不少觀眾觀賞各類型表演節目,這本來是個好開頭;可惜自8月3日澳門爆出4宗確診個案後,所有文娛康體設⋯

眼耳之悅:觀《眼眶》和《BPM:詩》 2021年08月3日|文:老班

《眼眶》 在疫情期間,觀眾或許未能自由自在地到各地劇院觀看演出,但利用VR技術,觀眾或許可以體驗到不同舞台的劇場藝術。 《眼眶》是需要使用VR裝置觀看的演出,每場只容納三名觀眾。當戴上眼罩和耳機⋯

人與機器的對壘:觀《人間機器》 2021年08月1日|文:老班

隨着人工智能(AI)的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方便。現在我們可以聲控家庭電器,坐上自動駕駛的汽車,連在東京奧運會也能看見機器人投籃的表演;我們可以漸漸感受到,人工智能正一步一步和我們的現代生⋯

未知死,焉知生?——專訪生命教育劇場《當鴨子遇見死神》 2021年07月27日|文:藝文採訪組

死亡,是不少中國人家裡的禁忌話題,被認為不吉利,不讓說,不讓提,特別是對着小孩。很多成年人忽略的是,即使是小孩的日常生活中,「死亡」這回事並不缺席。離世的可能是自己照料的花草,日夜陪伴的寵物,或⋯

閒人公社復辦國際紀錄片節 望穿越光影 與世界再連接 2021年07月12日|文:藝文採訪組

第五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於上周五開幕。今年電影節帶來二十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部分更是港澳首映。去年電影節因疫情暫停一年,今年復辦,策展人林鍵均(Penny)介紹,今年策展的出發點是疫情下對生⋯

【來論】《當家一天》說的,不只是融入大灣區 2021年07月9日|文:Ardea Liu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今年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內容,認為編劇飛文基老了,與融入大灣區的大趨勢脫節。恕觀看土生土語話多年的我,對這觀點不敢苟同。 先說今年土生土語話劇《當家一天》的內容。故事是講述⋯

資深藝評人周凡夫逝世 享壽 71 歲 2021年07月8日|文:論盡採訪組

活躍於港澳兩地的資深藝評人周凡夫昨(7)晚因腎臟衰竭於香港逝世,享壽 71 歲。 據香港《立場新聞》報道,周凡夫的教會牧師指,周凡夫前(6)日身體轉差,於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治理,到昨日情況⋯

家的Shall We Talk——專訪《魚之祭》 2021年07月6日|文:藝文採訪組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的故事各有不同,即使是當中的核心成員,各自的解讀與感受也常截然不同,甚至各有秘密埋在心底。這些心結究竟要不要講?講了又能否改變結局?日本作家柳美里的《魚之祭⋯

負重前行:和煉金術師一起爬聖山 2021年06月21日|文:阿茲

當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在高塔(The Tower, 16)中化糞為金時,一種充滿神秘學色彩的靈性框架顯露於燒瓶內外;當康斯坦汀(Keanu Reev⋯

渴望吧,有個懂你又懂得欣賞你有著共鳴的人類,在不同時間點互相救贖 2021年06月21日|文:棗言

看電影有時像個補腦行為。《悲慘世界》、《迷失東京》、《同學麥娜絲》角色人生路途崎嶇,回頭觀照自身處境,希望借鑑選擇相對好走的路。或者將角色的不幸命運與自己對比,發現身處狀況並非最壞,奇異地生產活⋯

當劇場遇上社區導賞——談藝術節三個本土作品 2021年06月21日|文:Franky

在本屆藝術節中,筆者觀看了三個本土作品,分別是《路.遊.戲》、《從記憶看見你》及《大堂巷7號睇樓團》,在社區藝術的前設下,三個作品都有一個突出的共通點,就是相當程度地結合了社區導賞的元素,甚至有⋯

實驗.新體驗——專訪第一屆“Guia Fest!” 2021年06月2日|文:藝文採訪組

鋼琴、結他、爵士鼓等樂器為不少人而言可能相對熟悉,即使自己不會玩,日常中也會見過其模樣,會聽過樂手演奏。但模組合成器(Modular Synthesizer)這樂器則較為少見。愛好實驗音樂的⋯

如若此身非我有 2021年05月31日|文:黑黑

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怎麼樣的一種身體? 為什麼你的會比較不一樣? 當表演者之一周書毅悄悄進場時,實驗劇場仍然開著世界光,觀眾還在進場,忙於找尋位置。我早早坐好了,眼前的演區空無一物,沒有任何道具與⋯

劇場也是議事亭——專訪論壇劇場《在家・工作》 2021年05月25日|文:藝文採訪組

教育問題環環相扣。最近多宗校園事件引起社會對學生問題的討論,而同樣需要關注的是教師在面對的各種壓力。卓劇場將於6月11至20日帶來《在家・工作》論壇劇場,邀請觀眾一起提出想法。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

疫情下的台北日常 2021年05月25日|文:青豆

台北的肺炎疫情自5月初逐漸升溫,開始時人們並沒有太在意,到了14日(星期五)傍晚,筆者跟幾個朋友相約飯聚,當時疫情的消息已經引起人們關注,那天赴飯局前,筆者特意去了幾間藥妝店想購買一些酒精和口罩⋯

極權抹走的,以影像重溯 2021年05月17日|文:黑黑

今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選映了好些與極權統治相關的紀錄片,即使當中有些是發生在其他國家、遙遠年代裡的事情,但放在今天的語境中觀看也一點不會有距離與陌生感,這是一個紀錄片影展對於回應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