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Shall We Talk——專訪《魚之祭》

099 澳門人的美麗新世界──愛國愛澳更愛黨 Curtain Up!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藝文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76739

時間:2021年07月6日 19:19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的故事各有不同,即使是當中的核心成員,各自的解讀與感受也常截然不同,甚至各有秘密埋在心底。這些心結究竟要不要講?講了又能否改變結局?日本作家柳美里的《魚之祭》正是這樣一個故事。「弟弟自殺令到這家人再聚在一起。究竟到最後他們是否真的能夠重新聚在一起?」這是今次「全球優秀劇本讀劇節」演出《魚之祭》的導演趙啟業的深思。

家,是甚麼?

柳美里的《魚之祭》(網上圖片)

《魚之祭》講述本已各散東西的一家人,因為弟弟的葬禮再次聚首一堂。夫妻二人多年前已離婚,當時年紀尚小的四名子女於是跟着爸爸或媽媽生活。孩子一直覺得是因為媽媽在夜總會工作導致父母關係破裂,卻在整理弟弟的遺物時發現當時的事情不如他們想象般簡單。「(原來)媽媽要養起這頭家也不容易,也有自己的苦況。原來爸爸不是想像般完美,一切與他無關。他們就在這旋渦中解結。」

《魚之祭》的作者柳美里是日籍韓裔的作家,24歲時以《魚之祭》獲得日本的「岸田國士戲劇獎」,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作家。生於1968年的她,高中肄業,童年生活並不愉快。父親嗜賭,母親在她小時候便離家出走,她在學校也常受欺凌。在柳美里的作品中,不時出現破碎家庭、被欺負、未婚懷孕等情節,據講是取材自她的個人經歷。其作品《在雨和夢之後》也曾被香港藝團「演戲家族」改編成音樂劇《一屋寶貝》,並於2011年曾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

而戲劇農莊主辦、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演出及製作的「全球優秀劇本讀劇節2021」今次選擇了《魚之祭》這劇本,由黃湘雅(Bernis)翻譯,趙啟業執導。趙啟業表示,《魚之祭》這劇本緩緩的節奏中刻劃着人的內心,讓人反思「一家人」的關係。他坦言,在他看來這劇本並非大團圓結局。「我第一次看完時,覺得角色的心結好像都解開了,但排着排着,我發現這很難說。可能大家選擇不說話就當作事情解決了。我偏向往較差的方向想。如果由我去解讀,這故事不是大家擁抱後就happy ending,不是這方向。」「(在故事中)悲哀的事12年前已經發生,現在只是再次印證這個悲哀真的解決不了。某程度上,父母是關鍵,令這家瓦解了。(這問題)父母12年前解決不了,12年後再次確認是解決不了。」

望作品能引發思考

《魚之祭》劇組排練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次演出中,角色除了父母和子女外,還有禮儀師、水果店老闆等,從側面描繪這一家人的狀態。演員經過近兩個月的密集式排練,分析劇本及揣摩角色的呈現。而雖然是讀劇,但劇組也為演出準備了簡單的佈景,並聯乘一些贊助,透過香氣等營造「家」的氛圍。《魚之祭》監製程嘉敏透露,今次演出為觀眾準備了一個御守及劇照作紀念。「御守帶有演出裡這個家的香氣,希望大家之後見到這個御守,會想起這個作品。還有一張與劇情相關的相片,上面印了一句話——我們怎樣才可以再在一起?這是我問翻譯Bernis:如你是死去的弟弟,你想說的一句說話是甚麼?她給了我這一句。」趙啟業和程嘉敏又期望,作品能讓觀眾想起自己和家人的關係。「不只是父母,還有其他家人。要如何對待家人?對家人是否夠好?可能已經夠好。會想到自己和家人的關係為我來說已很好。」趙啟業說。

有時很容易忽略,「家庭」是幾個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共同生活。即使是血親,其實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不同的性格,每日在面對不同的際遇,在走不同的路。相遇、相聚是一種緣份,但只要心中仍有對方,即使各散東西,不論是否有血緣關係,也總是一家人。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