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鄉愁的妮雅廬》:渾沌中的周而復始與重生──對部落文化的鄉愁與述說 2018年02月6日|文:杜子菡(第十七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澳門)

來自台灣的「冉而山劇場」同樣以身體作為媒介,通過表演、行為藝術、環境劇場等多種元素,於黑沙海灘中述說阿美族的文化與象徵,並以阿美語演繹出原住民的神話故事, 祭祀的意義和群居對族群的重要性,與現今⋯

當歧視遇上「奇事」 2018年01月31日|文:期克果

筆者有個年介八十的朋友,由於他仍堅持每天有適量的運動,而且飲食也非常節制,所以,四肢活動也非常靈敏,身邊朋友都說他絕對不是八十的體魄,有時,筆者與他外出時,會一起坐巴士,每每在巴士上,都有兩件⋯

(Photo by Matt Hoffman on Unsplash)
二樓的一撮風景 2018年01月25日|文:何志峰

那天,在關前後街轉去那一個土地神位,那間沒什麼人的Café。黃昏的線香從紅色的牆飄出來,我手中的Bica也有相同的煙。醇釅的味道使我覺得安靜,本來想看完我手上的書,結果被接下來的事件吸引去了。⋯

我的迷馬號碼布
2017年我完成了兩件大事! 2018年01月25日|文:文燁

Hello!各位讀者,很久沒在「腎腎地」裡跟大家聊天,踏入2018年先祝讀者們新年快樂,最重要是身體健康!新年伊始,我目前仍未為自己訂下2018的目標,不過卻在剛過去的2017年,完成了在年初時⋯

《爺爺的老房子》劇照(相片由導演提供)
爺爺的望遠鏡,看的是老房子,還是時代的時間──與《爺爺的老房子》導演李卓媚的對談 2018年01月16日|文:大蔥

在過去的2017年澳門第二屆國際影展,公映了幾部本地創作的紀錄片,其中有一部新人作品《爺爺的老房子》令人印象深刻。短短的半個小時,一個生動的老人家形象躍然屏幕,幽默可愛的老頑童,背後卻透露了一個⋯

Photo By Sonia Ka Ian lao
童年二三事 2018年01月16日|文:小時三

誰都想有無窮無盡的青春,可惜歲月不饒人;誰都不想失去一些寶貴的人或物,可惜天命難違。長大了才知道一去不返這個道理,歌都有得唱-惜時、惜物、惜人,莫等失去了才來抱頭痛哭。時間是殘酷的,它終將讓所有⋯

《航海述奇》記述了張德彝遊歷中的所見所聞,當中亦有提到麵包。
麵包冷知識!日式紅豆包源自和菓子? 2018年01月16日|文:路家

「食包包食飽」可說是祖傳智慧。連法國總統馬卡龍最近也說法棍應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可見麵包除了是裹腹之物,更是遠古人類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但麵包文化並歐洲專美。有研究指,日式紅豆包就是和⋯

(攝影:Jason Vong)
時間恰恰好 2018年01月10日|文:蘇麗欣

剛剛過去的2017年,相信是我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在去年九月的時候,我「終於」回到老師的行列。 「終於」兩字,說來話長,我本來大學及碩士的學位,都是某兩間海峽兩岸的師範大學中文系。不過玩音樂的⋯

《長衫詞》(相片由足跡提供,攝影:Odi)
花露凝點,恨水長東──《長衫詞》的地方神采 2018年01月10日|文:黑黑

十分慶幸在2017年的最後,在舊法院看到《長衫詞》,感受那來自文學、音樂與劇場,以及更深層源於地方文化和歷史那實在的能量與神采。 屬於這個地方的文化是怎樣的?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長衫詞》或許沒⋯

如果文化局長欠缺文化素養、不去了解民間社團,基本連什麼藝文社團能做什麼,或者分辨不出哪社團是資源騙子,這將會是黑暗時代的開端,局長當然責無旁貸,更是荒謬法制下的幫兇。
新任文化局長與扭曲的價值觀 2018年01月4日|文:小白哥 (讀者投稿)

2017年2月前澳門文化局長吳衛鳴退休轉為梁曉鳴,到12月再由謝慶茜就職上任,一年內經歷三任局長,在行政效率一向緩慢的澳門如此快速地更換局長極為罕見,讓人產生諸多猜測亦是情理之中,政府自我感覺公⋯

當我們都聚焦在政府推出的無障礙應用程式時⋯⋯我們都突然醒覺,這個所謂的國際城市是多落後。
城市封閉的數據讓所有人都變成「小不幸」 2018年01月3日|文:思崎井

在所謂高科技的年代,我們要得到資訊很方便,資源看似免費無限,虛擬平台是我們習慣依賴的溝通方法,世界隨時在身邊也是理所當然。過去,我們不懂所謂資訊是平的道理,盲從順勢活着活着,現在,我們卡在一塊世⋯

《異鄉記Holy Crab!》劇照提供:卓劇場 攝影:KBT photography
似乎與澳門無關的故事──卓劇場《異鄉記Holy Crab!》觀後 2018年01月3日|文:莫兆忠

卓劇場《異鄉記Holy Crab!》謝幕時,導演兼主演的葉嘉文向編劇朱宜道謝,大意是感謝她讓這個劇本,在似乎跟劇中故事沒有太大關係的澳門上演。他說「似乎」,其實是一個對觀眾的提問:這樣一個故事⋯

不重電影只重明星 國際影展好大喜功 燒錢活動 2017年12月20日|文:黑黑

一連七天進行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已於上周落幕。去年影展引來民間劣評如潮,不過就算公眾如何不滿,主辦方仍似乎不為所動。去年曾為人所詬病的狀況今年依舊出現,令公眾繼續失望,繼續鬧爆。⋯

【來論】2017年,甚麼才是香港精神? 2017年12月17日|文:黃冠昇 香港教育大學卓越教學發展中心研究人員

(編按:本文為《香港精神的變易》書評) 對於香港人而言,回歸20年變化之大,相信始終不及。由亞洲金融風暴、樓價大跌、經濟蕭條、沙士事件、基本法23條立法導致50萬人遊行、金融海嘯,以至中港矛盾愈⋯

為甚麼要用和怎樣用: 從《長衫詞》看動作意涵的實踐 2017年12月15日|文:Lawrence

  本地藝團「足跡」在2017年「第八屆小劇場演書節」中製作兩個改編自女性作家文學作品的演出,其中一個邀得「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合作,改編土生葡人作家江道蓮短篇作品《長衫》演出了《長衫詞⋯

觀兒童劇《青鳥》有感:兒童劇能否「長大」一點? 2017年12月15日|文:Lawrence

自問對兒童劇有種敬謝不敏的態度,在於它制式化的題材及固定存在、恍似必然的教育意義。回想沒有兒童劇可看的童年,我由港劇及歐美港台流行音樂「湊大」,世界就在那深宮爭鬥的流行情愛之中。擁有的不會有現在⋯

文化局三位高層領導人員在一年內接受嚴厲處分並先後下台,情況十分不尋常,他們到底招惹了誰?而在同一時間,譚司即建議把旅遊局副局長謝慶茜「空降」到文化局任局長。攝:欲寧
文化管治時代的終結 2017年12月12日|文:黑黑

2017,合該是多事之年。 從年初文化局長吳衛鳴突然宣佈退休,不久後社文司便以文化局「行政違規」要對前局長、接任局長及副局長進行「紀律程序調查」, 直至上周四(12月7日),社文司正式宣佈,完成⋯

當民眾的選票被撕毀時     2017年12月11日|文:  黑黑

12月4日,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雖然無法完全代表所有民眾,但也具相當代表性的立法機構,在全城市民的面前,親手把九千多張民眾的選票撕毀,中止一位民選議員的職務,僅只因為他站出來為「暨大一億」事件⋯

【演書節《長衫詞》】女角看「長衫」——專訪梁建婷、黎若嵐 2017年12月4日|文:路家

也許,一襲長衫不只是服裝一件。 張曼玉曾指,飾演《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時,一身旗袍穿着令她身體活動受限,連帶說話的聲線、手指的活動、坐立的姿勢等都跟平常不同,衣服令她動彈不得,更促使她感受女主角⋯

「離譜」演書節 論盡「低端」一群 2017年11月28日|文:路家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來到第八屆。試過經典如魯迅,亦曾聚焦本地作家寂然、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演過獨腳戲、環境劇場,亦製作過沒有現場演員的聲景劇場。多年來,演書節由文本選擇到演出形式等都在不斷「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