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一種感官關閉了功能,另一扇門打開了,以文字來觸感世界。
「如果我現在能飛起來,我可能會感覺好一點。」這是Kyo Maclear繪畫關於小說家伍爾芙人生故事的《小狼,不 [
在一個「有圖有真相」的年頭,「聲音」的角色,到底是否已被淡化?日前,筆者需為一個項目,到處收集不同人的聲音,讓 [
大概到了這個季節,正是很多新鮮人準備進入大學,需要應付很多面試的時候,同時也有不少畢業生即將進入職場,回想當時 [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會接觸到一些生命遇上巨變的人,這些人,有的帶着期望,很清楚告訴你他 / 她要什麼,有些則抱 [
很想做一個調查,到底現在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誰沒有信用咭/ 提款咭?同時,誰沒有用過電話/網上理財服務?當大家以 [
隨着科技進步、人類對環境保護的訴求愈來愈大,也因着人們對生活質素有所嚮往,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透過多年 [
筆者有個年介八十的朋友,由於他仍堅持每天有適量的運動,而且飲食也非常節制,所以,四肢活動也非常靈敏,身邊朋友都 [
新年過去,手機充斥着一大堆有意或無心的恭賀訊息,回想那個 ICQ/SMS/MSN 的年代,當時年紀小,時間多, [
「因為我自己即是自己的阻礙。」這是辛波絲卡詩中的中心思想,她的詩在深刻反省自己的同時,亦帶給我們一個信息:思想 [
一年長假回來後正是這邊的暑假,回來後又要面對現實,應付日常生活的開消和租金,懷著惆悵的心情很不經意地順勢也多休 [
自二零零六年起,臉書就開始綑綁着我們的生活,無論個人分享生活點滴以致商業品牌宣傳都離不開他,後期更發展成一個資 [
擾攘多年、醞釀已久的怪策──「四校聯考」終鐵定會於2017年起推行,筆者在此為一眾應屆高中畢業生感到無奈以及了 [
曾聽說過一句說話,意思大概是「明天會更好」是最沒有安慰能力也是最難聽的話。十分認同這個講法,尤其是當你經歷過, [
粵語流行曲,從來都需要發掘更多題材,方能拓展更闊的聽眾群,以及開拓現有聽眾的眼界,畢竟,若然來來去去都千篇一律 [
那一年,因為放不下某些事,厭倦了某些人,厭倦了生活,甚至厭倦了這個地方,再加上周遭人和各媒介的渲染下這裡剎那變 [
2016的歐國盃,由分組賽打到現在(寫稿時是4強階段),可算是一屆平平無奇的決賽週,雖然一改賽制,讓更多國家可 [
這快一年的時間在異地,彷彿比以往更了解伴着我成長的地方; 荒誕的事情繼續發生,覺得沒有問題的岸上人繼續自我陶醉 [
「藍美麗」、「蒙小妹」,這些名字的背後,有什麼意義呢?是否一些特別的暱稱,或是上世紀的父母,為子女改的名字?然 [
07年時,某天突然在電台聽到一新歌推介,歌名叫《月球上的人》,聽罷我心想,應該大概就是那種搞個上集下集的綽頭, [
四月一號,這邊亞視熄機結束五十九年歷史,那邊廂黃耀明在開他的 《美麗的呼聲聽證會》紀念亞視,我人不在港,無法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