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不屬於我

064 天鴿一周年:民防法為防民 不輸給雨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期克果

網址:https://aamacau.com/?p=47633

時間:2018年07月12日 16:16

在一個「有圖有真相」的年頭,「聲音」的角色,到底是否已被淡化?日前,筆者需為一個項目,到處收集不同人的聲音,讓用家挑選一至兩把聲,去製作一個裝置。從來認為,這些任務不難處理,反正大家把全部播放一次,然後把滿意的記下來,可是,用家們就聽著這些聲音,猜想當時人的狀態、情緒、錄音環境,這些反應,可以帶你走入一個課題──聲音的力量。

《好聲音的科學:領袖、歌手、演員、律師,為什麼他們的聲音能感動人心?》(Le Pouvoir de la Voix) 作者: 尚‧亞畢伯Jean Abitbol  譯者: 張喬玟  出版:本事

事實上,聲音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尚‧亞畢伯(Jean Abitbol)醫生在他的著作《好聲音的科學:領袖、歌手、演員、律師,為什麼他們的聲音能感動人心?》(Le Pouvoir de la Voix)中開宗明義便提到:「人類擁有一個無價之寶:聲音。」聲音與人類密不可分,不少宗教和神話,對於天地的開初,都離不開一把聲,對天下間幾乎所有父母而言,他們最期待聽到孩子的第一聲爸爸媽媽,還記得你最熟悉的、嘰哩咕嚕的聲音力量有多大嗎?

同時,聲音也是一件藝術品,不同的人,以不同角度鑑賞,你覺得你聲音很沙啞,不堪入耳,或許有人覺得很有內涵,你覺得清脆動人,可能有人認為高音太強了,總而言之,或許我們對於描述聲音的用詞不多,引致我們會覺得自己不懂欣賞聲音。另外,聲音更有迷惑、催眠、驚慄等等不同的作用,可說是難以取代。你也別以為聽障朋友沒有聲音,細心觀察,不少聽障朋友,在打手語的同時,也會喃喃地發出一些語調,而且,他們的內心也在發聲說話。

除了聽別人說話,我們其實也會聽自己說話。聽自己說話,當然不單單是說,你錄了自己的聲音然後給自己聽,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也不願聽,也覺得不堪入耳,可是,這種聲音其實很不真實,因為你說給自己聽的聲音,其實比錄音後聽出來的,低頻會減少一點,所以聽自己錄的音色會跟自己說話有差別,加上受到播放器以及不同錄音裝置功能影響,導致不完全真實。而所謂「聽自己說話」,就是我們自己心中所想,心裡的自言自語,也有人稱之「秘密花園」。無論我們被訓練和被教導,對於不爽的人該如何回應,宗教教導我們對於不喜歡的人要如何接納,有多少心底裡不想透露,不懂透露的故事、傳言毫不隱藏地儲備在這個「秘密花園」裡,道德掙扎、內疚、憐憫,無可隱藏。這裡,很有安全感,甚至是一個避難所。

不過,在我們追趕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接受,神經生理學專家即將打算侵入這座「秘密花園」的現實,他們希望發展一種技術,把電極植入腦殼的下方,而這種技術觀察到,當你自己跟自己說話,或叫做「默想」,就算沒有發出真正說話的聲音,腦袋的一組細胞都會觸及內耳的神經元,而且會發出聲波。瑞士學者Stephanie Martin 的團隊,將來便希望致力於這方面研究,大概的概念就是,將來透過一個耳筒,我們就能聽到你默想的內容;這項研究主要目的,希望能透過科技,協助一些受到深度創傷不敢再說話的患者,了解他們的創傷源。此外,現在聲音的研發更趨向說話代替一切,最簡單的例子是現時都能看到的,不少智能電話,其實都有一種「聽寫」(Dictation)功能,設定正確後,不少用家,無論有鄉音,聲音很含糊不清的,其實都能辨識到成為文字。在將來日子,科學家更希望朝著一個方向邁進──複製聲音。這技術當然在概念上出發點不錯的,能讓「好聲音」得以保存,讓未能說話者都能說話,不過,你想深一層,屬於你的獨特聲音,如果再複製一次,我們還有所謂的「身份」嗎?

無論是聲音、圖片、影片、文字,其實他的存在本來就很有力量,在我們不斷發展的同時,筆者期望不要凡事以「取代」的方式來推翻一切以往做法,工具從來都是中性的,只是看你能不能放在正確的用途,例如,經過筆者正式統計,通常以文字訊息邀請筆者做一些不太有信心能做到的事情時,絕大多數情況都會「盡量禮貌地」回絕,不過如果加上一個溫暖的來電邀請,一封設計精美的邀請函,整件事情變得更動之以情。加強自己的道德標準,改善自己的身份認同,方能應付科技發展,不然,我不知道上帝會否做一塊石頭絆倒自己,不過,人類,肯・定・會!

讀者閣下,能猜到我的語氣嗎?這是一篇文章,或更像是一份講稿?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