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天鴿一周年:民防法為防民

2017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橫掃本澳,所引發的風暴潮淹浸本澳大部分地區。風災導致 10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 125 億元。小城滿目瘡痍,停電斷水多日,城市運作幾近癱瘓。

一年後的今日,市面上仍然依稀看到「天鴿」所遺下的痕跡,可見風災為小城所帶來的強力破壞性,且深深地烙印在每個澳門人心中,可謂是澳門人之痛。踏入今年的颱風季節,雖然至今吹襲本澳的颱風破壞力未有「天鴿」般驚人,但是每當看到 #氣象局 懸掛風球,小城市民心中所祈禱的是,類似破壞力極強「天鴿」不要重臨。

每月一號出版
售賣地點|訂購表格|廣告聯絡

2017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橫掃本澳,所引發的風暴潮淹浸本澳大部分地區。
天鴿一週年 2018年08月28日|文:論盡者言

2017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橫掃本澳,所引發的風暴潮淹浸本澳大部分地區。風災導致1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125億元。小城滿目瘡痍,停電斷水多日,城市運作幾近癱瘓。 一年後的今⋯

政府已舉辦過4場《民防法》團體諮詢場。
蘇文欣:災難管理首重消息流通 籲民防立法「別行歪路」 2018年08月28日|文:論盡

在《民防綱要法》公開諮詢期間,社會一直關注到民防法對於言論自由以及新聞編採自由的管控及影響。曾在大學任教「災難管理」課程的退休資深社工學者蘇文欣表示,災難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消息流通,但這不等⋯

經2017年天鴿一役,澳門人自覺發現,雖然貴為亞洲人均GDP第一嘅城市,但基建韌性(resilience)不及鄰近地區。
假若… 天鴿重臨時 2018年08月28日|文:周庭希

2017年8月底天鴿襲澳後,當全城忙於救災時,有對年屆七旬嘅兄妺喺通訊軟件轉發不實謠言,衝擊市民對解放軍、特區政府嘅信心。喺全球氣候變化趨勢下,各地都出現極端天氣現象,澳門未來亦難免再遇具破壞性⋯

社會意見認為,風災期間出現謠言,實情是與當局訊息混亂有關,而現行法律已有足夠力度及工具來打擊造謠行為。
增設虛假社會預警罪 未「亂世」就用「重典」 2018年08月28日|文:論盡採訪組

縱觀《民防綱要法》的諮詢期間,社會最關心的莫過於當局建議增設「虛假社會預警罪」來打擊造謠及散佈謠言行為,違者最高可被處以三年徒刑。雖然「天鴿」風災期間亦曾出現過不少謠言的狀況,更有一對長者涉嫌在⋯

民防法要規管傳媒社會責任 是懸在頭上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8年08月28日|文:論盡

政府的《民防綱要法》諮詢文本,不只是建議刑事上設立新罪的「虛假社會預警罪」,為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爭議;文本亦建議立法引入規管傳媒,此舉讓人們質疑當局,旨在加緊拑制傳媒的新聞自由以及編採獨立自主⋯

澳門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的任期即將於8月31日屆滿。
中葡.中間人──專訪李向玉 2018年08月28日|文:路家、悟塵(採訪、文)

李向玉退休了,準備弄孫為樂。「六十五歲了,該休息休息,給自己點時間,去照顧照顧自己的家人。尤其我已經有孫女兒、孫子了,我想幫幫我的女兒,送(孫兒去)學校,去接孫子、孫女兒了,因為我覺得虧欠他們太⋯

莉娜大廈與昔日周邊建築。
João Palla:莉娜是澳門的標誌 2018年08月28日|文:論盡

「這是一個證明,證明澳門當時希望與國際接軌。」是本地葡裔建築師João Palla對莉娜大廈的詮釋。 城規會早前通過約翰四世大馬路「莉娜大廈」地段的規劃條件圖,意味這座有近六十年歷史的「現代建築⋯

青州山上有人開墾種植。
青州山上第二個新物種  發現者梁志文呼籲保育不要殺蟲劑 2018年08月28日|文:大蔥

小小一座青州山,台灣大學的昆蟲學者梁志文已經在它的土壤層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去年的澳門細蟻和剛剛宣布的澳門麥羅甲蟎,都是微小的動物,澳門細蟻不到2毫米,而澳門麥羅甲蟎更是細蟻的一半。研究者採集土壤⋯

民防法「防民不罰官」 陳偉智:高官問責須給予市民更大信心 2018年08月10日|文:論盡採訪組

《民防綱要法》諮詢文本建議要明確各類義務責任,「建議在民防制度中確立各參與方(居民、法人、公務人員和公私營實體,以及承批實體)的義務,尤其是服從法律和當局合法命令的義務、履行依法獲指派工作的義務⋯

【來論】新聞自由不容粗暴干預 傳協籲剔除強制媒體發放官方消息之立法內容 2018年08月10日|文: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

特區政府正進行公開諮詢的《民防綱要法》,就文本中強調大眾媒體在傳播當局重要民防資訊方面的社會責任,顯見是要在民防工作中引入對傳媒規管,以及對屬民防架構成員的媒體引入刑事處罰等不合理做法;澳門傳媒⋯

鏡頭內外的權力角力——專訪日本「行動紀錄片」導演原一男 2018年07月24日|文:路家

「相機的每次使用,都包含一種侵略性。」——美國藝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這樣表述對攝影的想法:「拍照本身就是一次事件,而且是一次擁有更霸道的權利的事件——干預、入侵或忽略正⋯

劇場裡一分鐘是不是六十秒?──談印跡.澳門《時之間》 2018年07月24日|文:維特(文章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時間和空間是觀眾認識劇場以至日常生活行為的向度。「印跡澳門.舞蹈團」的原創劇場《時之間》中時間的種種表達,正是探討這種觀演關係的嘗試。   除了作品名稱《時之間》和場刊上的介紹以外,演⋯

陳桂舜:防水浸首重清淤引流 防災工作應有完整套路 2018年07月21日|文:論盡採訪組

今次內港在「少風少雨」的情況下出現大面積水浸,中區社諮委陳桂舜坦言,水浸的「原兇」其實就是每逢夏季都會出現的天文大潮,屬正常的天文現象。他指出,上週末至本週初期間,本澳普遍吹東風,加上前山河流域⋯

內港海水倒灌屢治不絕 林宇滔:應對症下藥 見縫施堵 2018年07月21日|文:論盡採訪組

內港連續多日受到天文大潮影響出現水浸情況,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今次的水浸事件反映2015年完工的「見縫施堵」臨時防洪工程出現問題,而政府自2012年規劃興建的內港雨水泵房,至今仍不見影⋯

屬於你的,不屬於我 2018年07月12日|文:期克果

在一個「有圖有真相」的年頭,「聲音」的角色,到底是否已被淡化?日前,筆者需為一個項目,到處收集不同人的聲音,讓用家挑選一至兩把聲,去製作一個裝置。從來認為,這些任務不難處理,反正大家把全部播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