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山上第二個新物種  發現者梁志文呼籲保育不要殺蟲劑

064 天鴿一周年:民防法為防民 紙本月刊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48590

時間:2018年08月28日 10:10

台灣大學的昆蟲學者梁志文已經在它的土壤層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去年的澳門細蟻和剛剛宣布的澳門麥羅甲蟎(圖)。

台灣大學的昆蟲學者梁志文已經在它的土壤層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去年的澳門細蟻和剛剛宣布的澳門麥羅甲蟎(圖)。

小小一座青州山,台灣大學的昆蟲學者梁志文已經在它的土壤層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去年的澳門細蟻和剛剛宣布的澳門麥羅甲蟎,都是微小的動物,澳門細蟻不到2毫米,而澳門麥羅甲蟎更是細蟻的一半。研究者採集土壤樣本,在實驗室裡用顯微鏡觀察,再通過繁瑣的翻查資料程序,才能確立一個新的物種。

天鴿風災之後,梁志文忙於照顧家人與社區,沒有時間前往青州山做多次調查,所幸災後收拾在兩周內完成,這讓他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上了一趟青州山,意外的,這次採集的樣本裡有一些特別的甲蟎,在台大蟎類專家廖志榮的推薦下,梁志文找到了一位世界蟎類專家Sergey G. Ermilov查閱資料比對相似物種,經過一年時光,終可以確定這是一個新的物種,Dr. Sergey 將它命名為澳門麥羅甲蟎Meristolohmannia macaoensis研究結果獲登國際期刊 Systematic & Applied Acarology。

澳門麥羅甲蟎是重要「分解者」

昆蟲學者梁志文在青州山上採集標本。

昆蟲學者梁志文在青州山上採集標本。

梁志文說,澳門麥羅甲蟎也是生活在落葉層的微小物種,是生態學上的分解者,和我們家居令人頭痛的蟎蟲不一樣。家居蟎蟲是生活在塵埃和雜物中,以人類皮屑、頭髮碎等為食,而澳門麥羅甲蟎則生活在森林的土壤裡,是以落葉、動物屍體、動物殘渣為食,所以是絕對不會出現在我們的家裡。在生態學上,它們是重要的「分解者」。如果生態系統沒有了分解者,地球就會堆滿各種動物屍體、食物殘渣和落葉,那樣可真是太恐怖了。

甲蟎是一種圓形的蛛形綱生物,有八隻腳,不是昆蟲,身體覆蓋外骨骼,大多是黑色、呈金屬光澤,下圖就是澳門麥羅甲蟎的樣子,長相有點奇怪,當然跟我們熟悉的哺乳類、乃至昆蟲,都很不一樣。

每一種物種都有其價值

「發現一個新物種有什麼意義呢?」聽我問這個問題,梁志文馬上給我看一幅圖,那是他在博物館拍的渡渡鳥的照片,這是一個因為人類滅絕的著名物種。當年荷蘭人到達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島,渡渡鳥被隨水手一起上岸的老鼠、貓、豬和猴子捕食,又因為森林濫伐失去食物的來源,短短90年後,渡渡鳥就滅絕了。

梁志文說,「其實地球上每一種物種都有它的價值和意義。一個物種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在地球上繁衍,與其他物種互相合作。」如果少了一種物種,對地球又什麼影響?答案是無比重要的影響。就如同渡渡鳥一樣,它滅絕之後,需要它們來傳播種子的植物也會消失。如果青州山消失了,那麼這些特別的物種也一定消失,而依賴這些獨有物種的其他物種也會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後果,是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衛生局採取定期化學滅蚊等措施降低蚊蟲密度。

衛生局採取定期化學滅蚊等措施降低蚊蟲密度。新聞局圖片

根據保育生物學的觀念,這些新物種擁有我們所未知的潛在價值,這些潛在價值,包括拯救我們身邊人的不治之症,因為這些物種可能在未來會提供治療的方案,這些就是生物的潛能,所以我們要保育不同的物種。

青州山的現況混亂
化學滅蚊危害本地物種

梁志文表示,在青州山上調查的時候,發現了幾個問題。首先山上有被開墾的跡象,因為放置了一些儲水容器,這很可能是造成山上蚊蟲滋擾的原因。而倒木和落葉被清走,梁志文擔憂澳門麥羅甲蟎可能會因此沒有地方棲息。另外,最嚴重的是青州山被經常噴灑大量殺蟲劑,政府沒有向居民解釋山上的特有物種,居民因為蚊蟲問題而令政府噴藥。梁志文說,遺憾的是政府沒有做對病媒防治的防制。

倒木對於很多生物都是棲息的場所。

倒木對於很多生物都是棲息的場所。

呼籲政府不用殺蟲劑
保育應當保護原生生物

說到目前青州山的現況,這位昆蟲學者十分懇切的呼籲政府部門重視新物種的發現,並保護物種的棲地。保護物種的棲地,除了之前提到的做好病媒防治——去除積水而不是噴灑殺蟲劑來滅蚊,還有包括對整個山體原生動植物的保護。「亂噴藥只會令蚊產生抗藥性」,梁志文說,「除非有病患出現,不然的話噴藥是沒有需要,可參考台灣CDC(疾控中心)的方案」。

青州山上有人開墾種植。

青州山上有人開墾種植。

世界各地都在探索每一地區的生物秘密,促進文明進步。梁志文期待澳門可以有自己的自然博物館,至少也有可以保存自己本土物種標本的地方,不用每次發現新的物種,標本卻要寄存在其他地方,流離失所。

目前澳門的昆蟲研究者只有少數,對此梁志文表示十分遺憾,畢竟以個人之力難以探索所有物種,而澳門應該還有不少新物種有待發現。他希望政府可以對民間的昆蟲研究提供協助。

donation-ad
參考文獻:
Ermilov, S.G. & Leong, C.-M. (2018) Addi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oribatid mites of the family Lohmanniidae (Acari: Oribatida) in China.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1278-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