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月刊

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最初的沉默 最後或失語沉沒 澳門人如何抉擇? 2021年04月4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2276

 這首詩或大家曾聽聞,「起初⋯⋯我沉默⋯⋯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立法會直選議員蘇嘉豪擔心,若今日的澳門市民在外僱的基本權利受損時選擇「事不關已」,任由這些權利的行使⋯

呂家玟:看待移工問題具國際視野 方能應對澳門需要 2021年04月4日|文:Tammie Wong|https://aamacau.com/?p=72275

澳門是一個有65萬人口的城市。根據2021年1月治安警察局統計數字,外地僱員有175,778人,移工佔了澳門人口約27%,作為人口的一大組成部份,移工的權利保障又是否受到足夠重視?研究移工的社會⋯

潘志明:鋪墊和諧社會土壤 與外僱同行 2021年04月4日|文:Tammie Wong|https://aamacau.com/?p=72274

在疫情以來,外僱基本權利的保障引起外界關注。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表示,改善外僱的處境和待遇應從僱主和僱員關係打好基礎,增加對外僱的保障最終受惠的都是澳門的僱主、家庭和社會。他認為,建立與「與外僱⋯

綁結在跨國(區)流動中的澳門移工 2021年04月4日|文:Tammie Wong|https://aamacau.com/?p=72273

同為澳門經濟發展付出努力的一群人,他們在澳的處境為何始終被忽略?根據統計暨普查局2021年1月公佈的數字,澳門的就業人口有388,800人,對比移工人口有175,778人,移工約佔了45%。移工⋯

月光爸爸親手製作的溜滑梯。
綠色育兒,為了綠色未來 2021年04月4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72271

作為一個媽媽,深知育兒的不易,任何讓父母輕鬆一下的發明,都會成為流行,例如紙尿片、奶粉、濕紙巾、各式各樣的玩具等等。就算很想減廢,但育兒的過程裡,常常會覺得力不從心。現在,綠色未來的Quee⋯

淺田家的編導式家庭肖像 2021年04月4日|文:方言社|https://aamacau.com/?p=72270

以日本攝影家淺田政志的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淺田家!》去年10月於日本上映,近日也將會於香港及台灣公映。電影是以曾獲得2009年日本木村伊兵衛獎(木村伊兵衛写真賞)的攝影作品集《淺田家》作為原著所改⋯

學者Vera Borges。
詩歌╳文化——巴別塔下的交流 2021年04月4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2269

「⋯⋯詩歌貫穿人類整個歷史,不論是何種文化、不論其在哪一片大陸,詩歌都在傳誦著我們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價值觀念,將最簡單的詞句轉化為對話與和平的有力催化劑⋯⋯」 ——「世界詩歌日」介紹,聯合國⋯

劇場工作者莫兆忠。攝影:曾生元
詩╳劇場——美學同源 2021年04月4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2268

 第幾次了 我夢見自己在旅程裡面 在同一段旅程 來來回回無法離開 我和其他旅客一起移動 相遇 停站 思考 轉折 抵達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旅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情緒 我在一個半島上面 在海上面⋯

藝術工作者梁倩瑜(Sandy)。
詩╳視覺藝術——還有小孩 2021年04月4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2267

 我最想 畫一個圓 圓得像我的頭 填上眼睛 補上頭髮 但畫不上鼻子和嘴巴 我最想 脫掉口罩 ——睿晞,四歲(節錄自《小孩的話很像詩》,梁倩瑜) 詩歌作為文學體裁,經過多次的藝術思潮、文化運動後⋯

從這屋,看這家,細讀這城— —《大堂巷7號睇樓團》 2021年04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https://aamacau.com/?p=72250

大堂巷七號,即盧家大屋,澳門世遺歷史城區的組成建築之一,清末「賭王」盧九家族的府第。當年一介華商可居於葡人「天主聖名之城」的一側,其地位可見一斑。主創成員李沛榮和李淑雯表示,澳門有一段歷史的發展⋯

深耕沙梨頭 再說從前  思考當下— —《從記憶看見你》 2021年04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https://aamacau.com/?p=72230

《從記憶看見你》於2018年11月首演。那年,是「天鴿」之後一年、是「山竹」吹襲的那年,風雨之下水浸情況慘不忍睹,是該區居民的痛,也是澳門人的痛。《從記憶看見你》當時首演時,連結了水浸、善豐花園⋯

賞味期限請把握——《人人超級市場》 2021年04月3日|文:藝文採訪組|https://aamacau.com/?p=72197

人生如超市——這是李芯怡創作《人人超級市場》的始發靈感。「有次排完戲在超級市場發呆,突然在想,如果在超市演出可能都幾有趣。人也好像貨品一樣:有名字,有高矮肥瘦,而最特別的是我們都有『生產日期』和⋯

TDM葡文新聞部編採自主疑受損  違法又影響國際聲譽?  2021年03月28日|文:論盡採訪組|https://aamacau.com/?p=71956

澳廣視(TDM)執委會被指早前向其葡文新聞部發出9條指引。有律師認為,相關指令或涉及違反法律所賦予的新聞、言論等自由,也將影響新聞業本身的運作及公眾的言論自由,甚至波及澳門和中國的國際聲譽。有傳⋯

當我們認同了「澳門人」這一身份時,意味著澳門人身份背後,正潛藏著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當我們追尋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時,它,應該如何構成?
澳門人身份認同的想像空間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者言|https://aamacau.com/?p=71286

誰是「澳門人」?當我們自命「澳門人」時,我們是根據甚麼來決定,自己就是「澳門人」呢?以上問題所帶出的,正是本文的核心: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當我們認同了「澳門人」這一身份時,意味著澳門人身份背後,正⋯

楊鳴宇稱,紅窗門街有屬於菲律賓人的完整生態圈,例如餐廳、髮廊及教堂等等。
被敘述的澳門是別人定義的澳門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1285

「澳門」應該如何被敘述?澳門的故事又該如何被訴說?別人用盡渾身解數精湛演繹或精彩闡釋的澳門,在學者楊鳴宇眼中都是「別人定義的澳門」。「澳門」或「澳門印象」到底是什麼?澳門人的身份又是什麼?楊鳴宇⋯

澳門文化評論員李展鵬著的《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
讓隱形的澳門健康現形 需要澳門人講述不同的故事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1284

在「兩岸四地」當中,澳門長期被忽視,甚至人們經常只會說「兩岸三地」或「中港臺」,彷彿澳門並不存在一樣。澳門土生土長的文化評論人李展鵬形容澳門是一座「隱形城市」,不論城內還是城外的人們都對澳門視而⋯

澳門街頭的手寫字、手寫招牌。
澳門「字」如何覺醒?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1295

 由澳門字開啟一段探索澳門本土文化的旅程。當我們在思考如何定義澳門或澳門人時,或者我們更應發掘屬於澳門本土的故事及文化。 由澳門字體設計學會舉辦的「澳門字傳系列活動——中西字藝展」,展出多幅莫⋯

身在香港的Dora好想念紅窗門一帶的東南亞美食。
飄泊的根 流動的身份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1293

若以是否擁有澳門特區護照,就理所當然認定持有人對「澳門人」這個身份有所認同的話,未免太過想當然了。對澳門的情感、這小城的文化、價值傾向或更影響城內人對其身份的確定。內地出生、在澳門度過了高中及大⋯

新馬路曾為澳門重要的商業街,隨著社會發展商業重心遷移,但仍珠寶店林立。
文化融合 難以辨識的身份認同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1294

關米高(Miguel Khan)是一名土生,其祖輩來自果亞,印度境內的前葡國殖民地。憶起爺爺講葡文時,其獨特的果亞口音有時被大家取笑,Miguel在訪問時提起亦忍俊不禁。 Miguel可以有很多⋯

澳門的松山燈塔是世遺景點之一。燈塔於1865建成啟用一直至今仍為遠方船隻引領方向。
傷城記 2021年03月1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71292

 究竟怎樣的城市才能令年輕人安身立命?曾在港澳讀書、生活及工作的Bella (化名)分享其對兩地的觀察及思考,或可讓生活在澳門的人再思我城。 Bella今年在本地一大學的新聞系畢業,因之前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