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中,首個重要方向即是「培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愛國愛澳」已成為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2021年伊始,教育界的盛事之一自是「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
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最後一場公眾諮詢上,有發言的中學生直言,本澳愛國教育足夠,但認為涉及本土文化及家庭的教育不足,很多中學生對澳門身份認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保育未足夠;而⋯
2020年11月,政府就《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進行公開諮詢。教育常強調的critical thinking,當時文本以「審辨思維」取代過往一直使用的「批判思維」,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根據教青局的數字,澳門的升大率逾9成。而就在《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開始諮詢不久,高等教育局也提出了《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當中提到,本地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之一,是⋯
「易子而教」何以變相成剝削? 至今,我依然認為「學校」是人類社會中,最奇異的產物。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是會有交換小孩養育行為的靈長類。 有的是出自政治統治的需要:例如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會帶走⋯
紀藶蓓(Wendy)老師畢業於台師大環教所。在台灣的時候,她曾是一名環境教育導師。她來到澳門多年,在小城持續關注環境教育,近年又加入關心野地生態、親子戶外共學的社團「綠野之友」,繼續她深耕多年的⋯
Nick Brandt 是一位現居美國英國生態攝影師。他最著名的作品為在非洲拍攝的三部曲作品,分別是 《On This Earth》(2001—2004)、《A Shadow Falls》(⋯
近日台灣、澳門出現不少學生輕生的案件,最叫我唏噓是前日(29日)墮樓的十四歲女學生,以我所知,她所就讀的學校正是我的母校,正是大多數澳門家長眼中的名校,在我就學時已有不少同學說「讀死人」,令人錯⋯
2019年5月,一直關注造船文化傳承的談駿業,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造船工藝文化協會」。同年10月,協會舉辦了「修船技藝工作坊」,2020年1月,其「舟舢手作——匠人育成計劃」一出,半小時⋯
你上一次到海邊是甚麼時候?對大海又有甚麼回憶?第二十屆藝穗節的《「我們與海的距離」海廢偶X一人一故事劇場》正正希望與參加者一起重新審視人與大海之間的關係。「除了喜歡海鮮,大家又有否想過大海和澳門⋯
救救主教山景觀 救救澳門⋯⋯⋯ 主⋯⋯⋯⋯⋯⋯ 教⋯⋯⋯⋯⋯⋯ 山⋯⋯⋯⋯⋯⋯ 景⋯⋯⋯⋯⋯⋯ 觀⋯⋯⋯⋯⋯⋯ 一起來寫生!支持「救救主教山景觀」吧!
⋯澳門政府近年來對中醫、中藥發展趨之若鶩。政府描繪的發展藍圖是希望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讓這歷史悠長的行業走向產業化、國際化,同時為扶持澳門企業成長和發展、培養澳門人才發揮作用。然而,這些宏願如何⋯
早前審計報告揭發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下稱:產業園)的種種決策弊病(詳見另稿),令公帑多花數十億甚至上百億人民幣。蹉跎十年,公帑如倒水般花掉了,時間虛耗了,但本地中醫藥產業毫無寸進,《中藥⋯
審計署今年12月公佈《澳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審計署發現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下稱︰產業園)落實所有自資興建項目需147.63億人民幣,產業園區採用最昂貴的開發模式,自資興建⋯
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緩慢,有意見認為,也與政府的產業視野有關。有知情人士透露,雖然中醫藥產業園的角色之一是引進優秀企業,但優秀企業能否順利進駐,與政府的眼光也有莫大關係。同時,審計報告揭發澳投公司⋯
現時統計局的數據中,未見中醫藥產業如文化產業般有獨立專項統計。較集中的相關數據,或許是該局的《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分析報告》。數字只包括澳門的中藥製造業、中藥零售業、中醫醫療服務,甚⋯
社交媒體上的昆蟲群組裡,網友上傳了一段影片,有個叫做「九澳蝴蝶君」的小男孩放飛自己養大的蝴蝶,蝴蝶翩翩自幼嫩小手中飛走,情景讓人印象深刻。「九澳蝴蝶君」的爸爸,原來是在九澳一個青年村工作的施育助⋯
在以往數期的篇幅中,我們介紹了不少美國與日本的攝影作品集,而本期我們把眼光移至歐洲,與各位分享一些重要的攝影作品。眾所周知,英國是其中一個攝影術最早發明及應用的地方,自19世紀以來均是攝影的發展⋯
八九十年代至回歸初期,是繆鵬飛在澳門最活躍的年代,也或許是他藝術生涯中最豐盛的時期之一,在國內外舉辦過一個又一個的個人展覽,參加過一個又一個的聯展;榮獲多個獎項,也曾任教於國內與澳門多間藝術學院⋯
演員尖銳刺耳的聲線、「四不像」的廣東鄉音、誇張無聊的肢體語言……一切在演出過後依然在我腦海中「陰魂不散」。但上述種種似乎無阻近年最「政治正確」的劇目《苦盡甘來》(下稱《苦》)巡迴演出,甚至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