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東西 生機商機

116 澳門剩下多少葡萄牙特色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97319

時間:2023年01月1日 11:11

於婆仔屋舉辦的葡語國家市集,不少葡人帶同小朋友參加。

於婆仔屋舉辦的葡語國家市集,不少葡人帶同小朋友參加。

特區政府於二〇〇三年十月舉辦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從此「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成為國家給予澳門發展新定位,走向一條延續東西文化交流、開放、煥發生機之道。惟多年來,國家給予澳門發展政策的這個平台未見起色、商機黯淡,如同澳門的本土文化一樣,曾讓本地引以為傲,以葡萄牙文化為特色的多元文化也漸趨失色、了無生氣。

巴西籍學者Vanessa Amaro(歐雯巧)的一項針對本地葡人社群的研究敲響警鐘:本地葡人社群正面臨「清零」危機。研究中有受訪者認為本澳漸難暢所欲言,或因防疫封關等因素,相繼地離開澳門。離開了他/她們曾視為「家」的小城,「去到」他們陌生的葡萄牙,重新生活。當本地葡人社群正面臨「清零」時,這裡獨特的葡國文化、與葡語國家親近的元素能否逃過唇亡齒寒的命運?東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歷史還能延續?

澳門曾在過去幾個世紀中,一直是西學東漸或中學西漸的通道之一,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中佔有一席。種種的歷史原因也讓澳門成為現在中國與葡萄牙,甚至葡語國家之間接軌的平台。在航海時代,澳門更曾成為國際間的貿易中心,東西文化匯聚之地,而這些都須從過去那段不可忘記的殖民歷史說起。

最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漸形成小村落,倚靠漁業與農業為生。從小漁村起家的澳門,卻因為葡人的到來成為扭轉小漁村的「奇異點」,一度成為日本、琉球(現沖繩,曾為獨立於日本的王國)、菲律賓、摩鹿加群島等國的之間的貿易中心。當時澳門亦變身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聚散地,遍佈在城中角落的文化遺產則是最有力的證明。

然而,受葡萄牙沒落和日本鎖國影響等因素,並在與成為自由港的香港競爭中落敗,澳門貿易港地位開始有所下降。即便再沒有貿易優勢,但仍是唯一一個曾為通用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的中國城市,並同廣大拉丁語系國家有著傳統的經濟文化聯繫。

澳門最獨特的優勢在於它與葡語和拉丁語系國家有著相同、相近的語言文化背景,並與這些國家保持著傳統的密切聯繫。全球有兩億多人以葡語為母語,市場大、商機處處。受益於澳門一直以來的開放與包容,除了葡人文化外,還有土生、菲律賓等社群,讓本地文化更多樣。

加上澳門有中央政策支持、本身具備與國際社會尤其歐洲的聯繫,理應在中國對外合作交流中可發揮到相當重要的橋梁與中介作用,即使是小小的窗口,亦是難得的角色。誠然,澳門中葡貿易服務平台雖已構建,但多年來基於種種因素而未能夠充分彰顯較大效益,且近年還因疫情導致交流一度受阻。

無疑,特區政府近年開始加強支持學習葡文,當中在小學亦已經開設葡文課,可見當局似有推動葡文的考量,希望讓該語言乃至葡國文化能夠在澳門可持續發展。

但疫前的澳門正經歷高速發展,生活成本僅次國際大都會,葡人留澳發展的成本很高,加上過去兩年的防疫政策,令其他人士難以入境本澳,也成為外籍教師來澳工作的考量之一,令現時在澳門的葡籍葡文教師已越來越少。

內地學者汪海在其學術文章《澳門:全球化時代中國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中已指出,澳門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語言及文化環境,並同特定的國家和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密切聯繫。澳門的過去令其完全有條件成為中國聯繫拉丁語系國家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台、「全球化時代中國重要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台」, 幫助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然而,本地的葡國文化乃至葡人社群正面臨凋零危機是不爭的事實,這亦讓澳門多元文化、獨特性慢慢消減。一旦這些文化元素消失後,澳門還如何能成為連結東西文化的平台?

最後要指出的是,關於澳門東西文化融和的特色,是獲得國際社會普遍認同,最明顯事例,在二〇〇五年七月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澳門歷史城區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顯然,在現今世界因不同政治、文化差異及宗教信仰衝突的紛亂態勢下,澳門更顯示其特有的融和特色價值。因此,澳門應珍惜自己的優點,更努力地走向國際化——透過與葡萄牙的親善關係推進與歐洲的文化關係,繼而致力在國際市場發展旅遊和會展等。

有助於澳門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葡萄牙文化,而維繫澳門的葡萄牙文化特色,需要的創造條件就是要讓葡人留在澳門。

疫情爆發近三年後,曙光重現。特區政府公佈於十二月十七日起由香港、台灣和外國入境的人士可居家隔離,終向恢復與外正常交流邁出一步。澳門能否憑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抓緊當中的商機,也是澳門的其中一線生機,也是一大哉問。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