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在澳門,一個本地藝團若有意參與各式藝術節演出,從一開始申請資助、入選、排練到確定演出,均歷時數月至半年或以上不等,其中環環相扣、亦需要多方協調與溝通,才在最終完美呈現一個觀眾買單的完整演出,每一⋯
訪問前不久,多個藝團又再收到文化發展基金的提醒,指「凡在澳門進行的公映、公演項目,按照現行法例,須於映、演舉行72小時前向文化局屬下之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申請,經分齡審別後方得舉行」。而就在去年⋯
藝文發展受文化政策影響,也受行政制度掣肘。事實上,藝團現時向文化發展基金申請資助,涉及的文件往來與申報頗多。除了申請時要介紹演出製作的內容,還需要申報受薪的主創成員是否藝團的管理層。現時文化發展⋯
政府的《海洋區域規劃》諮詢會已經結束,但民間的討論未曾停息。近日澳門的一眾關心澳門生態的市民就齊聚討論這個規劃,發言的團隊和個人包括「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生態觀察者關學然、生態導師陳俊明等,大家⋯
經常說澳門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會,但人情味到底對於澳門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這次我要介紹一篇最近發表在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上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研究⋯
當澳門要成為「演藝之都」,我們難免會問:「憑甚麼?」一個連專業的戲劇學位課程都沒有的地方,更遑論有足夠的資源。以香港為例,一個話劇演出可獲資助至少五十至百萬元,那澳門呢? 澳門的戲劇哪怕在外地大⋯
疫後首年,衛生局公佈去(二〇二三)年全年本澳自殺個案數字錄得88宗,按年上升一成(80宗),對比二〇二一年數字為60宗,上升逾三分之一。去年自殺個案中有16宗死者為非本澳居民,而今(二〇二四)年⋯
我時常分享的是書店裡新到書,又或是讀來愛不釋手的作品。造訪一座圖書館、進到空間、館藏裡「晃晃」,又會有另外一番狂喜。 1. 《HAVE YOU EVER SEEN A FLOWER?》(by⋯
《香港職人》出版至今三個月,在東京辦了兩場講座,書店著我想個題目做講座。整本《職人》包含25位職人的故事,說來話長,該怎樣說?靈機一觸,不如用「職人」的口述歷史去勾勒出香港的「原貌」。 香港的原⋯
在資訊氾濫的今日,掌握方法如何理解重要訊息變得日益重要。時至今日,只要人人手上有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發佈所見所聞、分享八卦等;亦能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見解、說服閱聽人相信「事實」、繼而傳播。 然⋯
本澳作為一個國際旅遊目的地,迎來多方客源,旅客來澳為尋覓不同中葡菜式、購買特色手信。然而,城內各式消費卻似難以滿足本澳居民需求。自澳門回歸以來,澳、珠兩地通關便利一直在提升。多年來,不少本澳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