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媒體素養 做新聞「守門員」

130 隱形紅線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8847

時間:2024年03月1日 10:10

在資訊氾濫的今日,掌握方法如何理解重要訊息變得日益重要。時至今日,只要人人手上有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發佈所見所聞、分享八卦等;亦能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見解、說服閱聽人相信「事實」、繼而傳播。

然而,即使閱聽人飽讀詩書,又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應對每日海量資訊,進行篩選、閱讀、審查、辨識以及判別,尤其會否思考新聞報道背後的種種操作、複雜的脈絡,成為一名新聞「守門員」?

筆者曾要求AI推薦三本有關「媒體素養」的書籍,AI不用數秒便洋洋灑灑千多字向筆者介紹以下三本書,分別為W. James Potter 的《媒體素養:理解與應用》(Media Literacy: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Most Popular Media Literacy Concepts)、 Renee Hobbs的《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在信息洪流中生存和蓬勃發展》(Media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 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Jungle)以及Yalda T. Uhls的《媒體素養:如何讓孩子們在數位世界中安全成長》(Media Literacy: How to Raise Media-Savvy Kids in the Digital Age)。

本澳報攤有售賣不同語言的本地報紙。資料相片

本澳報攤有售賣不同語言的本地報紙。資料相片

結果,經一番查找,AI所推薦的三本書都是不存在的。AI只不過將一些數據「左砌右砌」三本書出來唬弄筆者,可見閱聽人必須對隨手可得的網絡資訊保持警惕,尤其是在接受社會時事資訊如新聞報道時。

讓閱聽人能夠理解、同時應對媒體的影響,養成「媒體素養」應是一種關鍵的生活技能。台灣學者余陽洲將「媒體識讀」或「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視為閱聽人能夠「審查、判別、閱讀、研習媒介及其內容的能力」。

另一台灣學者陳茹玲在此基礎上將「媒體素養」綜合為「一種可適當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製造(create)、傳遞媒體資訊的能力。」①事實上,媒體素養是一個因應媒體與資訊的影響力變得日益重要而生的概念。

如何能夠自信、理性地運用媒體,成為一個明智、負責任、具批判思維的媒體使用者,亦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一環。另一邊廂,閱聽人能夠妥善理解新聞報道亦同樣重要,這意味能夠充分理解新聞內容,得到且利用當中的資訊,同時作出合理判斷。

事實上,培養多元觀點、辨識資訊可靠程度、認識新聞的監督和民主功能,以及發展媒體素養和批判思維的能力,將有助市民成為更具批判思考能力的公民,從而更好地參與社會和形成理性的判斷。

在澳門,地方雖小,各類資訊卻不少。據澳門官方最新數據,本澳現時有十三家恆常出版的中文日報,總印數超過十萬份;本澳亦有多份中文周報出版。此外,除了中文報紙,澳門葡文日報有三家、葡中、葡英雙語周報各一家,而英文日報則有兩家。除了在地的中、葡文報紙外,香港、內地和海外出版的報章、雜誌也有在本澳售賣。本澳的媒體公司亦發展自己的應用程式,市民可經手機看本地新聞及其他資訊。

《媒體素養教育》由吳翠珍、陳世敏編著。

《媒體素養教育》由吳翠珍、陳世敏編著。

的確,科技進步讓資訊唾手可得,但核心仍是內容,以及閱聽人可否理解箇中涵義,保持批判思維,做到「守門員」的角色。

相對本澳,台灣的媒體教育發展得較早及完善。於二〇一九年起,台灣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基本教育課程,並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九大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以至大眾能夠瞭解運用媒體與資訊工具之創造性潛能、正向使用方法以及具備媒體識讀能力。

針對不同閱讀對象,台灣亦出版不少媒體素養著作,其中《媒體素養教育》一書由吳翠珍、陳世敏編著。它是一本入門書,旨在幫助讀者觀察、理解和分析教育的表相和實相。書中主要針對台灣中、小教育中的老師和準老師,以及對媒體素養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該書分四篇,共十四章,分別闡述媒體素養的內涵、重要性及其學術基礎,亦包含媒體研究、媒體形式及體制;而最後兩篇則集中討論媒體素養教育學及前景。

台灣亦有不少網站普及媒體素養,如「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https://eteacher.edu.tw)。該網站由台灣教育部創立,網站展示大量媒體素養的相關內容。據介紹,此網站是推廣資訊素養與倫理教育資源的重要資源網站,主要針對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

該網站提供三大服務項目,其一為資訊素養教學資源製作,如製作數位教材、遊戲以及設計線上數位課程;另一為強化教師資訊素養技能,即推廣專業講師團隊、辦理教師研習以及推廣演講服務;最後則為辦理「自我評量」,即提升閱聽人資訊素養能力的自我認知。

參考資料:
①陳茹玲,《To see is NOT to believe:媒體識讀能力決定你世界裡的實相》。來源: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226&content_no=3897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