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本澳經濟逐漸復甦,大三巴等旅遊景點及人氣名店再現人山人海的景象,但同時在居民報復性出遊及北上消費帶動的情況下,不少民生區的食肆、酒吧、零售商店卻生意慘淡。在租金上升、人力資源緊絀等多重因素夾擊下,有店鋪堅守自身特色,亦有業者渴望旅客分流等措施帶來實質效用,也有人寄盼居民「倦鳥知返」。
本地酒吧迎經營難關
業者:每逢周末及假期倍感頭痛
「全面恢復通關後生意一定會更好」、「疫情後生意穩步上升」⋯⋯本地不少中小企業起初都有這份期盼。PSST Saloon店主許捷航(阿航)也不例外。不過,過去一年的經營現況卻事與願違。在全面恢復通關後,PSST Saloon去年迎來開業後首次年度虧損。「二〇二三年是我們最難捱的一年。」阿航無奈道。
PSST Saloon位於雀仔園區,於二〇二一年十月開店,主打不同種類的手工啤酒及小食。「疫情三年,跟其他地方不同,大部分時間澳門的防疫措施都不是十分嚴苛,市民仍可周圍去吃喝玩樂,所以疫情期間,我們累積一班本地客幫襯⋯⋯但(全面)開關後,起初都未有太大影響,直至下半年生意才開始轉差,大家都往外跑,去內地、香港及其他地方,生意額下跌了一半。」
跟旅遊區商店門庭若市的情況相比,位於民生區、以本地客為主的PSST Saloon現時門可羅雀,特別是周末及公眾假期。「以往星期五、六是我們最賺錢的時間,現在則沒有客人。而且只要有超過兩日的長假,我們就會覺得頭痛,生意只會更差。」
欠缺競爭力及資源
難與內地和博企搶客
阿航指,自疫情結束後,店鋪少了約三至四成熟客,有些熟客以往一星期來一次,到現在一、兩個月才光顧一次。「有些客人向我們說,開關後差不多每星期都去內地、香港等玩樂,當地有更多消遣選擇之餘,價錢亦更低。」
與內地同類型店鋪相比,他坦言,PSST Saloon缺乏競爭力,因為內地有龐大數量的酒廠,讓當地酒吧能以更低的價格供應多元化的手工啤酒。「哪怕我們推出更多優惠,我們的消費價格都不會比珠海平⋯⋯加上『澳車北上』政策,令到本地人不再局限於珠海的店鋪,可以前往更遠的地方。」
除了面對內地的競爭,本地中小企或多或少要跟本地博企爭奪客源。阿航表示,自疫情結束後,六大博企以吸引旅客、振興本地經濟為目的,舉辦多場演唱會及其他大大小小活動,但這些活動同時也吸引本地客到旗下的度假村項目消費。「(博企)具有豐富資源,我們無能力跟它們鬥。」
發展舊區 ≠ 盲目引客
冀保留澳門不同特色
在本地消費力疲弱及外流的情況下,社會有聲音倡議政府分流旅客至民生區域,以填補本地客源空缺及推動社區經濟發展。阿航不反對相關建議,但認為重點在於吸引更多特色商戶進駐舊區。以台灣為例,當地不少舊區都有各種類型的商戶進駐,配合政府及民間定期舉辦的市集等活動,為舊區注入活力,成為當地年輕人及旅客必定拜訪的新潮熱點。「如果只是勉強(為社區)加入一些打卡元素來吸客,我覺得沒有必要,這做法有點本末倒置。」
在困境下,PSST Saloon沒有坐以待斃,去年底趁店鋪週年慶時,聯合本地另外三間中小企酒吧及餐廳舉行Bar Touring(酒吧巡禮),但活動反響平平。儘管如此,阿航稱未來仍會繼續設法吸引更多本地客關注消費,如跟其他單位舉辦更多活動、邀請藝遊人(buskers)在店內演唱等。「我們是好被動,只有盡力去做,希望可以保留澳門不同的特色及文化⋯⋯我知道賣牛雜會賺錢,但當所有店鋪都只顧遊客生意,全部都做同一件事,澳門就沒有自己的特色。」
餐飲生意自去年中旬驟降
業者:民生區拓旅客客源
需社會共識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澳門及內地深度融合,加上兩地物價水平差距等因素,疫情前已有不少本地人北上消遣玩樂。疫後推出的「澳車北上」等政策措施,更激發這股消費力轉移。本地餐飲業資深業者李蔭良認為,這趨勢將難以逆轉,民生區的中小企要填補收入上的空缺,只能拓展數以千萬計的旅客市場,但此前首要解決居民及旅客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
身為澳門餐飲行業協會會長的李蔭良指,疫情三年,居民出外困難重重,而且政府向本地人派發了數輪電子消費券以刺激內需,令消費力集中在本地超市及餐飲業中小企。然而,後疫情時代,這些中小企的處境截然不同。「(去年)一至五月,不論旅遊區及民生區,餐飲企業的復甦步伐均理想。但五月後就迎來了分水嶺,旅遊區仍然保持強勁勢頭,回復到二〇一九年水平的九成或以上,但民生區的生意越來越差,生意額是驟降,因為很多中產居民都去內地消費。」
對此發展,他並不感到意外,指出雖然本地經濟逐漸復甦,但各行各業僱員的薪金還未調升至疫前的水平,他們理所當然地尋求更具性價比的場所消費。「部分餐飲業界人士一面反映客人去內地消費,一到周末時自己都會組隊去內地玩。」
倡設往返舊區博企巴士專線
李蔭良:適度而非海量引客
在政府及商界眼中,龐大的旅客市場自然成為解決此問題的良方妙藥,但李蔭良認為此事知易行難。「從旅客的角度來看,訪澳時會優先遊覽傳統旅遊景點,要吸引他們進入民生區不是想像中般容易。」另外,從語言能力(普通話及外語)到服務水準、禮儀,大部分民生區的餐飲中小企目前都不具備條件服務大批旅客。
更重要的是,旅客引入民生區後將衍生的社區衝突。「我們留意到有部分居民擔心,如果太多旅客到民生區消費,生活將受到打擾及推高物價。他們覺得中小企服務本身不夠好,但又想藉吸引旅客來加價,這種矛盾是需要解決。」因此,他稱若要引客到民生區扶持區內中小企,需要對居民充分諮詢及取得共識。
在此前提下,鑑於目前六大博企與政府合作活化本地六大片區,他建議博企可以開設巴士專線往返旗下綜合度假村項目及相關舊區。「在居民的認可下,適度引導部分旅客到民生區,而不是排山倒海的客量令居民失去生活空間。」
餐飲經營挑戰多
服務漸失人情味
餐飲中小企要留住本地客人,除了優質美食、優惠折扣等之外,提供具生活溫度、人情味的體驗也是重中之重。李蔭良稱,「在科技潮流帶動下,餐廳及茶餐廳越來越依賴客人線上點餐,而且現在居民光顧一間餐廳的原因往往是優惠折扣。少了街坊街里那份感覺,客人及餐廳之間的感情亦較以往淡薄。」
為拓展客源,不少餐飲中小企包括老字號都在疫情期間加入外賣平台,讓客人足不出戶就可享用餐點,但這消費模式成為企業的雙刃劍。李蔭良坦言,要在平台上吸引客人,既要下重本提供優惠,又要接受外賣平台的高抽佣比例。
除此之外,餐飲中小企疫後持續面臨租金壓力、食材成本上升及勞動力等痛點。「疫情期間不少其他行業人士都加入餐飲業,但復常後都回去原本的工作崗位。」他指出,雖然政府就此作出平衡,重新調整了中小企的外僱名額,以舒緩其人力資源壓力,但鑑於疫後僱員心態變化、澳門元兌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因素,近月中小企在聘請內地僱員時遇上了難點,「沒有以往一樣容易及快。」
要解決居民北上消費以及餐飲業所面臨的問題,他強調,「需要政府更具智慧去思考解決方案,平衡中小企及居民的需求。」
北上消費衝擊日用零售
業界唯盼居民倦鳥知返
全面恢復通關後,澳人北上行程除了搜羅美食外,更涵蓋不同形式的消遣娛樂,甚至是購買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本澳大至超市,小至銷售日用品及鮮食類的攤販,均無可避免地受到衝擊,目前只能推出各適其適的優惠,寄望這股北上熱潮稍為回落,讓生意止跌回穩。
疫後,港澳兩地於去年推出分別「澳車北上」及「港車北上」政策,讓居民可更便利、輕鬆地將戰利品帶回家。近月,鄰埠香港更掀起一股到訪內地大型倉儲式超市購物的狂熱,部分旅行社更針對港人開辦廣東省超市旅遊團。目前,澳門尚未見有超市旅遊團,但遇假日,珠海的倉儲式超市不乏澳人身影。
在澳門經營超市業務的百貨辦館業商會副會長葉紹文表示,自疫情後,民生區零售商店的生意額下跌了約兩成至五成不等。「民生區的零售及超市確實受到打擊,不能只怪北上消費衝擊澳門,始終這是一個難以逆轉的大趨勢,特別是現時人民幣匯率處於低位,令內地物價較為吸引,而更具能力的本地中高端消費者亦到香港及其他地方消費。」
拱北買餸早成習慣
水果檔:只做街坊生意
在三盞燈區經營水果檔十多年的黃小姐亦稱,疫情前不少居民已有北上買餸的習慣,疫情期間的恆常核酸檢測也沒有阻礙他們到拱北購物。「如果我有時間,都會早上去拱北買餸,特別是蔬菜類,較澳門平四、五成。」因此,當全面恢復通關後,其生意「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除了居民北上買餸這因素外,她指近年不少蔬果店湧現,大部分超市增設蔬果和鮮活食品業務,居民有更多不同的選擇,令其生意大不如前。「如果只說價格及(貨品)種類,我們怎樣也比不過它們,現在只是做街坊生意,他們都是貪方便就腳。」談到前景,她直言,「無錢賺,不過不做下去覺得可惜,都做了這麼久。」
兩地融合趨勢難以阻擋
業者寄下半年熱潮漸緩
為刺激民生區的消費力,政府的應對政策之一是藉著不同活動及網上推廣以引導旅客到相關區份,但葉紹文直言,「當然措施發揮作用需時,但暫時見不到有甚麼明顯的成效。可能小部分民生區網紅店吸引到旅客打卡,但這些旅客都是以打卡為主,沒有大量消費。」另外,部分零售商店及超市配合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信用卡,各推出多種折扣優惠以帶動居民消費。
「我相信這個趨勢會持續一段短時間,當澳門人習慣了北上消費後,就不會刻意從內地採購大量食品、日用品。」葉紹文續稱,澳門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若澳門及內地的物價差別不大,居民不會選擇長期前往內地購物消費,並預計這波北上熱潮將持續至今年上半年。「當他們買厭了、玩厭了,就會倦鳥知返,估計下半年本地內需會逐漸恢復。當然在(兩地)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很難回復至以前的水平,但至少可以慢慢止跌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