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在小城使用繁體字、說廣東話不單是日常,更是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徵,同時也構成世代流傳對「澳門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統。這些文化的獨特之處亦構成澳門——一個小而迷人、吸引的小城,亦塑造了一群樂觀、知足,是非分明的澳門人。然而,小城人們會憂慮未來有一天這些光景消逝,社會上漸漸越少人書寫繁體、講著流利廣東話嗎?活在小城,人們又該如何對文化更迭抱持信心和希望?假如有一天,城裡文字被簡體取替,人們惋惜嗎?
走在街上,人們能聽見對方用廣東話大聲問候「早晨!」亦有表示道謝的「唔該」;在茶餐廳、大排檔,多時能聽見不同枱的客人高聲議論,甚至夾雜廣東話特色——粗口。身置這些場景,人們立即有所反應,正身處澳門⋯
假如五年、十年過去,隨著政策更迭,社會上漸漸越少人書寫繁體、講著流利廣東話,本地沿用的繁體字被簡體字取替,人們惋惜嗎?然而,長久以來本地使用的廣東話和繁體字,內含什麼重要的特質,得以累積、構成珍⋯
傳統教會學校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突然公佈擬在初小改用內地出版的簡體中文科教材,其後校方因部分家長投訴,取消在新學年改用簡體中文科教材的決定,將使用由教青局出版的繁體中文科教材。事件雖暫告段落⋯
自由和多樣化在有關澳門教育制度的研究中被反覆提及和強調。然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變化,人們或會發現,本地文化原有的獨特之處正逐漸淡化。在教育領域,今年六月中旬,一群家長公開反對傳統教會學校嘉諾⋯
近日沸沸揚揚的簡體中文教材選用事件終於落幕,但引起的討論還在延續。觀察身邊朋友,一部分將結果視為繁體字的勝利,亦有部分認為是小題大做,「要融入國家發展,識越多簡體越方便」⋯⋯字體之爭似乎可由課本⋯
繼賽狗在本澳停賽後,本澳賽馬活動也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從「東方拉斯維加斯」退場。此舉令不少馬主及馬迷傷心不已,而本澳資深的前評狗人兼評馬人胡應勤(章勤)也感到不勝唏噓。 回首往事,胡應勤感慨道⋯
澳門是繁榮小城,集各地美食於一地。本地人識得「搵食」,惟亦常常浪費桌上食物。幸好近年惜食文化開始在本地推廣,亦有相關團體成立,推動惜食、回收食物,而「澳門珍惜食」(WeFood Macau)便是⋯
近日澳門政府計劃在路環南端、黑沙海灘對開的海面建設「生態島」以處理固體廢料的項目,引發了社會的關注。是次事件尤其不尋常的地方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第一次公示並未公開說明何時開始接受公眾意見,直至媒體⋯
知識沒有改變我成為家傭的命運 來自菲律賓南甘馬粦省(Camarines Sur)一個農民家庭的Lorna,今年48歲。她有六兄弟姐妹,全部都有機會入讀公立大學,奈何她的大家姐,因為畢業後找不到工⋯
「你在澳門散步,覺得最難忘的是甚麼感受?」藝團「埋欄文化」早前邀請了香港城市研究者、藝術家黃宇軒(Sampson)進行駐留創作,並於邊度有書舉辦了「幾條街的可能—社會參與藝術實踐展覽」。在藝術家⋯
天主教的客家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的聖堂和古廟、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香港西貢海的幾個小島雖然不大,卻擁有着值得自豪的文化。「很多村因為時代已經慢慢沒落。村裡面很多都是一⋯
2013年,文化局首度推出「藝術在社區資助計劃」,並逐漸由單年變成跨年。該局亦曾與社工局合作,推出「文化特攻」計劃,為曾誤入歧途的青年提供實習機會,參與文物修復、舞台後台等工作。自此,澳門的社區⋯
近日,澳門有一所中學將初小中文教材從繁體字版本轉成另一簡體字的教材,導致該校家長不滿,更令教青局罕有地就此發出新聞稿。廣東話與繁體字一直以來都是澳門學生,至少在以中文為授課語言的學校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