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眼與想像重新定義城市

134 家長的抉擇:繁簡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869

時間:2024年07月4日 21:21

「你在澳門散步,覺得最難忘的是甚麼感受?」藝團「埋欄文化」早前邀請了香港城市研究者、藝術家黃宇軒(Sampson)進行駐留創作,並於邊度有書舉辦了「幾條街的可能—社會參與藝術實踐展覽」。在藝術家講座上,有參加者這樣問黃宇軒。

「我一直覺得,rediscovery(重新發現)對於一個過度被詮釋或stereotype的城市是很重要的。」黃宇軒坦言,作為觀察者,他到路氹商場也會覺得很特別、很「後現代」,「任何澳門的地方都是充滿刺激的」。

「我自己不斷聽朋友說『別去澳門啦,澳門只是賭場』,但現在我會覺得不是這樣。大三巴很多人,大三巴的背面不是很多人,側面也不是。我覺得最難忘是突破這種論述,任何關於『澳門就是咁咁咁』的說法都是一些刻板印象。」

日常的風景,配上富想像力的說明後,彷彿成為故事的開首。

日常的風景,配上富想像力的說明後,彷彿成為故事的開首。

張開眼睛重新發現

「幾條街的可能—社會參與藝術實踐展覽」於五月廿九日至六月十六日舉行。黃宇軒以邊度有書附近的幾條街道為範圍進行觀察及創作。他形容,他給自己的命題是「如何發現和窮盡書店周邊幾條街道上的所有」。前後走了廿幾小時、直到認為自己幾乎不可能再有新發現後,他以圖像及介乎於詩文與虛構寫作的文字呈現觀察和想像,並邀請觀眾一起參與。參加者除可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觀察,也可重寫黃宇軒的詩句。

參加者除可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觀察,也可重寫黃宇軒的詩句。

參加者除可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觀察,也可重寫黃宇軒的詩句。

雖說自己「窮盡」所有發現,但在展覽的工作坊上,黃宇軒與參加者一同在書店周邊的幾條街上「散步」時,他仍屢屢指出自己又有新發現。城市每日都在改變,驚喜不斷。在分享時,參加者互相交流自己的觀察與想像;由水管的形狀,到在電箱上的鎖匙、牆上的標語⋯⋯即使觀察到同一事物,但想法可以天差地別。城市的變化永無止盡,即使只是幾條街道亦已擁有無限可能。

「你會覺得城市是一個共同創造嗎?」我問黃宇軒,街道的走向、建築物的設計、大廈牆上出現的字句⋯⋯都是來自不同的人。

「我覺得這是重要的,」他點點頭道,「因為我們是相對無力的。因為如果你不是一個很有權力的人,或一個設計師,城市好像不是你有份建立的。我也想透過這個過程,讓大家見到:第一,在很多方面大家可以很細微地扭轉到城市的樣子;第二是,當我們一起這樣時,我們彷彿更多一點地擁有了這城市。」

黃宇軒與工作坊參加者分享自己感興趣的發現。

黃宇軒與工作坊參加者分享自己感興趣的發現。

用散步分享城市

黃宇軒於二○二○年開始「散步學」計劃,並曾出版《香港散步學》、《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分享自己對香港景物的觀察與方法。兩本著作在香港都曾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黃宇軒分享,城市不會單純因為用了更長的時間去認識,就能完全掌握,「因為它會變,我覺得這是一種刺激」,亦因此研究城市永遠都有新鮮感。在他看來,「散步」不只是在街上步行,而是還有觀察、想像、討論。

他指出,每人都有能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只是我才懂得去講」,現時社交媒體上許多有關城市風景的「關注群組」或個人分享亦是一種「散步」,而之所以策劃「散步」的工作坊,是希望能夠有一個機會讓人能夠互相分享。「我覺得大家腦海中是知道這些東西的,只不過我們要有一個特定的情景,才會分享這些奇思妙想和發現。平台也會決定可以分享哪些發現。如果在Facebook這些環境,可能要一眼就覺得很好笑,但一些較曲折、複雜的,在Facebook可能較難講。我覺得有部分是個人的,有部分是相通的。有些是因為個人經歷,令他想到一些東西,但有些是我們都共享的一些感應,我們只是要找個機會把這些講出來。」

黃宇軒的《城市散步學》介紹了一些觀察城市的角度。

黃宇軒的《城市散步學》介紹了一些觀察城市的角度。

「有一段時間我常說,最理想是達到大家約出去散步,然後說說你想到甚麼、我想到甚麼。」所以,有別於一般由導賞員主導的導賞,黃宇軒自己的「散步」方式着重參加者的個人觀察與分享。他覺得,最理想不是一個人或藝術家出來牽頭,反而是自己和朋友一起散步。「現在很難說約個朋友不如下午我們花幾小時去做這事——如果你說去看展覽、看戲,這很明白——所以我其中一個想透過散步學想推廣的就是這種:不如星期六下午出來三小時,我們一邊走、一邊聊,但不是聊自己的事,而是談自己見到的事。我覺得這次的工作坊是一個可能日常可以做的事。」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觀察也是一種方式。「你見到我,我見到你,就會形成一種氣氛。」

城市沒有必然

建築、路徑、空間、物件、信息、自然⋯⋯城市充滿着林林總總,黃宇軒表示,散步是很自由的事,觀察的角度也有很多可能,重點在於如何視城市為資源,鍛鍊自己觀察和想像力。「今次的展覽比較側重創作,街上的事物可以是一些奇思妙想的起點。我想我比較側重的是rediscovery這字。重新發現就是我們以為我們已經知道那些東西大約是怎樣的,但原來看真一點,那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黃宇軒表示,街上的事物可以是奇思妙想的起點。

黃宇軒表示,街上的事物可以是奇思妙想的起點。

他指出,越細看就越難一概而論,而且城市永遠都是一個未知,因為總有事情會發生,東西會移動,用不同的角度又會得出不同的觀察,「它不會是你可以全知、覺得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我覺得是的,」他又點點頭道,「甚至有地理學家和城市研究者會認真地將這事理論化,指出它是一個經常會重組、很多東西可以移動的環境。」

但黃宇軒不打算要把散步學加入很多理論。擁有地理學博士學位的他坦言,自己有受到很多有關城市空間的理論影響,但不認為要引用這些理論才能帶出自己想說的訊息。「但骨子裡也是在思考這些事,就是每個人可以怎樣和這城市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令到自己對這城市好像也有點掌握。」

展覽「幾條街的可能」於邊度有書二樓舉行。

展覽「幾條街的可能」於邊度有書二樓舉行。

書寫散步可能

現時他正構思如何進一步發展散步學,例如多觀察別的城市,看書寫會否不同。而隨着「散步」的流行,他亦希望能繼續出版,介紹「散步」的歷史脈絡。「現在大家都用『散步』這字,所以那個字已沒有甚麼意思,我又不想別人覺得我在定義『散步』,因為散步是甚麼也可以,吃飯後去走走幫助消化也可以,不是要很嚴肅,只是剛好我借了這字去講我想講的事。但我想說說那種脈絡,即過去百多年來很多人都關注到『漫步』,然後怎樣令它變成較實驗性的步行,或者步行的發現的意義是甚麼。我想把這脈絡寫出來。有點像解釋一下。因為散步有太多可能性,可以是為健康、浪漫、旅遊,但我想我最關心的是剛才說的那種散步。」

他也想寫一本香港的散步指南,幻想如用八十日環遊香港有哪些地方可以去。「我想通過這本指南,去將香港研究或城市研究的概念,或者研究,放入去。如果我從頭認識香港,會怎樣去認識呢?」但會擔心讀者買了書就覺得不用去那裡散步了嗎?「不可能的,」他笑道,「因為我一定會寫得超級明顯,要去看才可以。」散步,畢竟要用腳親身體驗。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