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下一代「從簡」?從聖心中強硬轉換教材說起

134 家長的抉擇:繁簡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878

時間:2024年07月4日 22:22

假如五年、十年過去,隨著政策更迭,社會上漸漸越少人書寫繁體、講著流利廣東話,本地沿用的繁體字被簡體字取替,人們惋惜嗎?然而,長久以來本地使用的廣東話和繁體字,內含什麼重要的特質,得以累積、構成珍貴的文化價值,在每日對話間流露機警和靈光?

活在小城、人們生兒育女,見證下一代成長,卻有人擔憂未來子女可能失了文化的根——說起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寫得一手好簡體字,排斥學習澳門長久以來使用的繁體字、廣東話。小城人們該如何對文化更迭抱持信心和希望?

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

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

有部分市民認為,有必要在教育場所捍衛繁體字的價值,他們為此發聲。本媒以下整理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強硬轉換教材事件,有家長、校方與教青局三方的陳述以及其對繁體字的取態。

事出於六月中旬,網上社交平台流傳一則由聖心中部分家長所撰、向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投訴校方公開信,提及校方即將在新學年起使用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簡體中文科課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套書教授中文。

家長對此決定感憂慮,並指出,小朋友未來或難正確學習、書寫繁體字。

對此,校方曾兩度發出通告向家長解釋改用教材動機。教青局亦在同月廿一日發稿表示,促校方在「在評估學生學習實況下,循序漸進推行繁體字和『國家規範漢字』的教學」。並保障學生學習成效和素質,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範。

兩日後,廿三日晚上聖心中向家長公佈,取消改用內地出版簡中教材的決定,決定新學年使用由教青局出版之《中國語文》繁體版。

聖心中原計劃在新學年選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之簡體中文教材,涵蓋年級從初小起。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聖心中原計劃在新學年選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之簡體中文教材,涵蓋年級從初小起。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一信激起千層浪
字裡行間莫不憂心繁體字消失

六月中旬,社交平台Facebook群組「澳門中學同學家長討論區」出現一則帖文——「致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龔志明局長的公開信」,信中署名為「一群學生家長」。該批作出投訴的聖心中家長指出,從新一年書單發現小學將使用人教版的簡體中文科教材,對此深感憂慮。

該批家長在信中表示,「我們深知中文科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石,試想,一個小朋友自小一開始以簡體字學習中文,將來如何期望小朋友能正確書寫繁體字?⋯⋯繁體字是澳門文化的重要一環,作為澳門巿民的我們有責任守護繁體字在澳門的傳承。」

教青及青年發展局。

教青及青年發展局。

家長亦指出,教青局曾表示,通過頒布小學至高中各階段「基本學力要求」,明確「課程要促進學生流利、得體地使用粵語,運用普通話進行基本交流,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的規範漢字,正確使用繁體字」的基本理念。

故此,家長在信中亦問到,教青局如今對學生學習繁體字的立場是否有變?聖心中改用簡體中文教科書是否屬跟隨局方政策取向?並表示,「若是如此,則是整個澳門的問題,即使可能無法改變政策,但作為家長有必要站出來表達『反對使用簡體字教授中文科的立場』。」促教青局督促學校繼續採用繁體字中文教科書,並公開對事件的立場和採取的措施,以釋公眾疑慮。

聖心中家長:或難避免「同化」

事件引發不少網民及家長討論學校取態和繁體字的重要性,而有聖心中家長在受訪時則坦言,在澳似難避免被「同化」。

對學校的決定,家長歐先生就指,或難避免大環境傾向使用簡體中文。如果不希望小朋友使用簡體字學習,「一係(移民)去台灣、一係去香港。」在大環境下無法做出改變,港澳都一樣面對被同化的局面,「你有能力就走,無能力唯有就係受。」

另一家長黃先生表示,自己支持學校轉用簡體教材,但初小學生應先習慣繁體字的學習模式,才有利於日後使用上繁簡轉換。

另一位聖心中家長梁小姐則擔心,若小朋友先學簡體字,繁體字筆劃較多,或將無心機學繁體字;若同時學兩種字體,亦容易混淆。並強調,繁體字才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所重視,在教導子女功課時「就有責任教導小朋友學識繁體字」,例如在課本旁寫下繁體教導女兒認識繁體字。

她亦擔心,學校改用簡中教材或者是「大趨勢」所向,聖心中或只是第一間,未來或者全澳學校都跟隨做法。

聖心中在與家長商談初期,曾兩次發出題為「繁簡由之」的公告信。
圖片來源:Facebook社交平台

聖心中在與家長商談初期,曾兩次發出題為「繁簡由之」的公告信。
圖片來源:Facebook社交平台

聖心中首次回應:「繁簡由之」

從網上資訊可見,聖心中在與家長商談初期,曾兩次發出題為「繁簡由之」的公告。由於該信為內聯網發出,相信是由家長發佈在社交平台。

在首份公告中,校方指出,原計劃中文科改用簡體書目的為推行教學「繁簡兼備」。新學年起,除中文科外,宗教、常識、電腦、品公均使用繁體字教材及習作,「故此繁體字在課程中佔了大比數。」而授課仍以粵語為主,普通話以「滲入」的方式讓學生適應。

校方續指,在小學部語文科課堂中將粵普並用,考卷將以繁體字列印,學生可同時使用繁簡作答,「小學生對簡體字的掌握至少維持至小學畢業。」初小設有普通話課,餘暇活動亦設有初小、高小及初中的普通話學習,學生可因應自己的需要選擇。

教青局出版《中國語文》套書。圖片來源:教青局課程與教學資源網

教青局出版《中國語文》套書。圖片來源:教青局課程與教學資源網

聖心中:改教材為迎合「社會變遷」 學生要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

校方解釋更換教材動機指,該舉措是「為響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第二個教育發展規劃《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提出的重點發展方向──『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發展學生軟實力』。中文的表達及理解亦是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放眼國際外交可見使用簡體中文及普通話,而本地公開試亦漸傾向內地模式,為提升升學競爭力,「選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書更能奠下穩固的根基。」

在校方發出公告後,翌日,有家長代表與校方進行面談。據網上家長代帖文指出,當時校方態度仍堅持使用人教版簡中教材。

校方第二次發公告回應家長意見時指出,未來將繁簡教材並用;小學中文字教授會以繁體字結構教學,學生自由選擇寫繁簡。另外,學校設有書法課教授繁體,平日測考試卷、工作紙等均以繁體字呈現,容許學生繁簡並用。目的是「循序漸進推行繁簡教學和粵普教學」。

聖心中:經家長充分溝通 改用繁體教材

期間,事件亦在網上發酵。聖心中後於本月廿三日向家長發出通告指,將取消改用人教版簡中教材的決定,新學年改用教青局出版之《中國語文》繁體教材。

在該份公告中,校方指出,「新學年在中文科學習上,包括書寫、測考、做作業等,均以繁體字進行,故此,小學階段的中文教材,決定改用教青局出版的中國語文繁體版,稍後將一併更新書單。在部份其他科教材上讓學生逐漸認識國家規範漢字。」

校方又指,亦關注學生「繁體和簡體字之間的兼備,以迎向未來發展所需」。

教青局局長龔志明。

教青局局長龔志明。

教青局:尊重學校自主選用教材
對「繁簡兼備」態度從未變

自家長向教青局投訴聖心中選用教材問題以來,不論坊間、部分聖心家長或社會意見,均要求局方回應校方舉措是否應政策要求,希望得知局方對學校繁簡教學的立場為何。

教青局終在廿一日晚上發稿指出,在學校選用或更換教材方面,「教青局在《學校運作指南》中有相關指引,建議學校在評選教材時需審慎評選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所需的教材。」又促校方在評估學生學習實況下,循序漸進推行繁體字和「國家規範漢字」的教學,須在語文教學上「兼顧多元培育,讓繁體字與國家規範漢字同時兼備」。

教青局又強調,多元辦學方針底下,學校各有選用教材的自主自由。透過《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內容包括實施不同教學語言,以及學習繁體字和國家規範漢字的兼備。

教青局局長龔志明在廿四日一場公開活動後受訪時指出,當時已得悉聖心中後來改用繁體中文科教材一事,並指出,這是校方與家長緊密溝通後的正面結果,尊重校方自主選用教材。

問到局方對學校推行簡體字教育的態度為何?會否強推「簡教中」?龔志明就指,教青局所發佈的「基本學力要求」中清楚要求,學生須透過不同教材和學科「達致正確使用繁體字、認識規範漢字」,「所以我們相信學校亦會在不同科目之間的教材去做一些配備,去使學生掌握到『基力』的需要。」局方的態度與取向已在「基力」中清楚載明,對「繁簡兼備」取向未變,一切都可以看回「基力」要求。

他又指,知道學校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家長會有很多不同意見,學校都充分地聽到並吸收,最後就「有一個選擇(轉繁體中文書)」。

有意見憂慮,若多間學校轉用簡體中文科教材,下一代將難掌握繁體中文及廣東話。資料圖片

有意見憂慮,若多間學校轉用簡體中文科教材,下一代將難掌握繁體中文及廣東話。資料圖片

「基力」要求:正確使用繁體字、認識「國家規範漢字」

翻查「基本學力要求」文本,以「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為例,文本內規範中文基本學力要求「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及「第二語文」的授課理念和課程目標。

其中在教授「第一語文」的內容提及:「澳門特別行政區主要使用粵語,而普通話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用語言,也是聯合國的法定語言和工作語言之一,為此要培養學生使用粵語和普通話的能力,使之正確使用繁體字,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的規範漢字,掌握規範的書面語,提高其運用中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相關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繁體字及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的規範漢字的能力。完成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習時,學生認識常用漢字須不少於三千個,至少會寫其中的兩千個。」

繁體、簡體 有高下之分?
本土文化應為重要價值

事件不單發展迅速,亦有不少聲音重新關注本地人是否認識及掌握繁體字、廣東話以及文化傳承困局,尤其兩者均是本地文化價值的重要象徵。是次聖心中轉換教材事件,雖只涉及少數家長憂慮,但亦掀起一波社會對文字流失的焦慮——日後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完全使用簡體字的本澳社會,以及不再熟悉繁體字的年輕一代嗎?

不論是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繁體字是根植本地社會的書寫方式。即使它不被納入「國家發展」的藍圖中,甚至被逐漸邊緣化、被政策或其他文化衝突所輕視,但不可否認的是,繁體字與廣東話已深植在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心中。

然而,本地社會應對未來抱持怎樣的期望,在教育界甚至其他領域,是重視或輕視繁體字傳承、甚或其他本土文化價值等問題。最難堪的局面不過是,時日過去,往日熟悉的文化已漸從眼前消失,人們又能否認知整個改變過程,是急速或「溫水煮蛙」?

經歷是次事件,澳門人得以重新檢視身處的文化環境,或進一步思考怎樣的本土文化價值是無可取替、也是構建身份認同的道路。這些重要的問題,今天就從「繁簡之爭」開始思索。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