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本地已故藝術家李銳奮的文集《意猶未盡》於5月21日(週日)下午舉行發佈。發佈會於「邊度有書」書店舉行。 散文集《意猶未盡》輯錄了61篇李銳奮生前的專欄文章,由李銳奮的太太及兒子選稿,妹妹李銳俊編⋯
肖像與鏡像 《Nocturnal》是澳門藝術家Rusty Fox2023年發表的最新創作,以黑白菲林相機拍攝了一系列樹木肖像,每張作品都暗示著人類軀體的形象:靜立的、舞動的、裸露的、盤根錯節的⋯
「當下是現在大家都追求的狀態」,主創人Pal說,「我們這個世代有太多無法預測且不可控的現況,上一代規劃人生的方式已不可能套用在我們身上。」 BOK Festival 非常一搏(第五回)中的《一念⋯
去年獲台灣金馬獎三項提名的本地電影《海鷗來過的房間》(Kissing the Ground You Walked On)再創佳績!第4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今(9)晚公布,《海鷗來過的⋯
繼2014的合作後,夢劇社再度攜手法國埃梅劇團舉辦跨年度的「當代劇場美學探索及實踐計劃」。這次計劃以法國經典愛情劇《西哈諾》為工作文本,以讀書會、文本研習工作坊、讀劇會、讀劇演出呈現、表演及身體⋯
繼2015年《Roberto Zucco》(中譯《侯貝多.如戈》)後,法國埃梅劇團導演Franck Dimech(法蘭克.迪麥可)再度與夢劇社合作,透過法國劇作家Edmond Rostand的經⋯
「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前身是「全景視野—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自2017年開始,拍板團隊就每年有規模地為本地影像短片作放映及推廣,讓本地創作人及其充滿創意的作品被更多觀眾看到。 今年一算,也⋯
2023年1月8日起,澳門政府放寬多項出入境防疫措施。一隔三年,各種各樣因防疫限制而改成線上的活動,終於再可於線下舉行,讓參加者面對面相見。藝團「零距離合作社」則在此時推出「遊戲的火花 | 玩轉⋯
藝團「零距離合作社」推出「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導師培訓課程系列。導師戴碧筠和張琳敏介紹,雖然防疫的出入境限制已經放寬,但線上交流有其優點,希望藉着分享技巧,令線上活動有更多可能。⋯
記得2021年11月,在劇場演出《若你活着,死的便是我》中,麥月珍(SoSo)、黃錦池、容卡達三人以手語,聯同另外三位聲音演員一起呈現這個葡國當代作品。早前,繼前往佛山用手語演出本地故事《都更⋯
繼2021年的論壇劇場《在家.工作》後,藝團「卓劇場」再次「設壇」,透過作品《喺度簽個名》,與觀眾一起探討臨終照護問題。雖然主題常被視為禁忌,但協調員葉嘉文和羅德慧都希望,能藉着今次演出促進社會⋯
甫踏入展區,一艘由竹子排成的木筏、上面飄揚著旗子,就佇立在展廳正中心,彷似邀請你就搭上這條船,走進藝術家準備向你述說的故事,亦真亦假,卻通通動聽。 來自廣州的藝術家覃小詩,於正在望廈山房展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