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要多元 先要藝術成為生活
2019年12月21日|文:論盡採訪組
藝術團體「牛房倉庫」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婆仔屋藝術空間」,2003年遷至市政牧場而易名為「牛房倉庫」,到 […]
「澳門是甚麼?」——九十年代過渡期澳門的劇界思考
2019年12月21日|文:論盡採訪組
「澳門是甚麼?」到回歸二十年的今天,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澳門是「與別不同」,或「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或「中國與葡 […]
梁孫旭促減輕旅遊團客對社區負面影響
2019年07月24日|文:論盡採訪組
立法議員梁孫旭在書面質詢中指出,隨着旅客量的持續增長,對城市的口岸、環境、交通、治安等方面帶來相當的壓力,承載 […]
旅客量暴發式增長 市民生活質素呢?
2019年02月16日|文:論盡者言
號稱「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去年迎來了3,580萬人次的入境旅客,旅客量較2017年同期上升達9.8%,當 […]
旅客「量多質差」 亮麗數字背後 李展鵬:旅遊業欠缺多元化
2019年02月16日|文:論盡
旅遊局早前公佈,去年(2018年)本澳共接待3,580萬人次旅客,平均每日就有98萬人次的旅客來澳,而旅客量過 […]
高天賜:本澳是否已成一個「過度旅遊」城市?
2019年02月16日|文:論盡
本澳去年旅客量再創新高,達3,580萬人次。旅客數量不斷飆升,引起社會再度反思本澳的「旅客承載力」已經超負荷的 […]
社區人流增多 居民批滋擾生活 林宇滔:社區改造關鍵是持份者的溝通
2019年01月19日|文:論盡採訪組
每當有人提到大三巴牌坊、噴水池等地方,澳門人第一個反應必然會是:迫!而近年旅遊局被旅客擠爆的場面似乎愈演愈烈, […]
街坊投訴活動擾民 主辦單位:已有措施減少不便
2019年01月19日|文:論盡採訪組
有關前街街坊認為「爛鬼樓」連月來封路舉行活動「擾民」。主辦單位的「澳門歷史城區發展促進會」代秘書長蔡志成就回應 […]
社區旅遊活動被批擾民 蘇嘉豪:社區、居民不應淪為配角
2019年01月16日|文:論盡採訪組
本澳旅客數字不斷創新高,小城的旅客承載力備受社會關注。而政府近年亦提倡將旅客分流到社區,以減低旅遊區的負荷,亦 […]
程尋香港──發掘香港社區故事
2018年05月27日|文:路家
編按:導賞團可以點玩? 導賞團是Edutainment(教育加娛樂)的一種。既輕鬆有趣,參加者亦能吸收知道。近 […]
香港史學會──導賞,課本以外的學習經歷
2018年05月27日|文:路家
「歷史有一樣很強烈,叫現場感。書本、文獻這些相對沉悶,因為你沒經歷過,很難投入,所以有時需要去現場。因為現場, […]
文物大使:導賞團仍賴政府資助
2018年05月27日|文:路家
澳門是世遺城市,古蹟處處。但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會長廖嘉豪表示,澳門的導賞配套未完善,又認為民間社團要恆常地舉辦導 […]
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導賞
2018年05月27日|文:論盡藝文組
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 香港 定期舉辦的主題導賞包括「香港電影之旅」,亦有團帶領參加者 […]
走在街頭 OFF SITE 在地創作讓藝術走進社區
2016年10月26日|文:大舊(投稿)
對藝術工作者來說,尋找有獨特性的題材似乎是創作離不開的條件,而一個有著自身歷史和生活年輪的社區,本身就是一個獨 […]
創作空間慘變停車場 塗鴉愛好者:還我合法空間
2016年10月15日|文:論盡採訪組
街頭藝術在澳門可謂空間甚為受限。現時各類活動如要在公共地方進行,必先向民署申請,活動的形式亦受《公共地方總規章 […]
街頭放鋼琴 人人藝術家 風盒子:擴闊生活想像
2016年10月15日|文:論盡媒體
在石排灣業興大廈內,平日居民只是擦肩而過的廣場中,這天出現了一個鋼琴。一班小朋友瞬間聚於琴前,多雙小手在鍵盤上 […]
處處是舞台 街頭現活力 何嘉偉:重塑地方與人的關係
2016年10月15日|文:論盡採訪組
在劇院以外的地方表演,又稱為「環境劇場」,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等地開始盛行,演出的地點可以是酒店房間、郊野公園 […]
外地街頭表演政策比較
2016年10月15日|文:論盡採訪組
英國倫敦: 除非藝人於特定區域及於特定情況賣藝,否則藝人在一般公共地方表演並不需事先申請牌照。倫敦當局為街頭表 […]
新橋沒有橋
2015年09月15日|文:柯德/攝影:LALA
「(新橋)花園範圍以前都是(蓮溪)廟的地!」新橋老街坊杜先生笑着憶述。「籃球場這裏則是一片荒地。以前很慘!政府 […]
打機 or 魚柳飽?/外展社工:細路夜晚可以去邊?
2015年09月15日|文:論盡
打機 or 魚柳飽? 白鴿巢公園經常人滿為患,不少長者會到附近的快餐店及遊戲機中心打發時間。那些含「幸運」成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