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量暴發式增長 市民生活質素呢?

070 迫爆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52285

時間:2019年02月16日 11:11

號稱「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去年迎來了3,580萬人次的入境旅客

號稱「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去年迎來了3,580萬人次的入境旅客

號稱「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去年迎來了3,580萬人次的入境旅客,旅客量較2017年同期上升達9.8%,當中大中華市場旅客就佔超過9成,達到3,260多萬人次,升幅達11%。當中內地旅客超過2,500萬人次,升13.8%,當中約一半為內地個人遊旅客。但國際旅客量就微跌1.1%,僅310多萬人次。

對於一個旅遊城市來說,旅客量連年增加,若僅從「發展」角度看,或許可提升城市形象、帶動經濟增長外,以及為當地的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等好處。然則,一個城市是否只著重於旅遊發展,卻忽略甚至犧牲當地居民的福祉及權益,這樣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

就以澳門這個小城來說,面對旅客量的「暴發式」增長,表面看經濟數字十分亮麗,單是去年賭收達到3,028億元,這個可謂是世界賭埠。但是,在經濟發展後,市民的生活質素卻未有因經濟環境暢旺而有所提升,反之,旅客量暴增已為市民生活帶來嚴重的衝擊,諸如物價昂貴令到中下階層人士的經濟壓力愈大,同時小城的承受力已「爆燈」下,當中交通問題的難症更長期無法解決,嚴重塞車、旅遊區人潮眾多寸步難行、人車爭路、巴士站的士站大排長龍等場面,每日都在旅遊區內上演,甚至已蔓延到社區之中;還有,澳門雖然被號稱「美食之都」,但由於食客眾多,不少原本用心烹調且各有自己特色的食店,為應付食客量的需求而烹調求其了,再加上食材來源因被政府規範也減少新鮮貨物,為此已導致本澳原有美食的特色在褪變。

究竟要如何控制、減少來澳的旅客量,還居民一個喘息的空間?民間的智慧已有不少高見。但遺憾的是,特區政府似乎無視了本澳「旅遊承載力」已經飽和甚至「爆燈」的現實,竟然堅持本澳旅客量未見頂的荒謬做法,更勢要將全澳各區都變成旅遊區般,將旅客「分流」到其他社區來「論區行賞」。毫無疑問,本澳的旅遊區如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一帶早已人滿為患,有必要對旅客進行分流來為旅遊區「減壓」,但是單純地將其他社區,尤其是寧靜的居民區域打造成旅遊區,甚至將之「大三巴化」,又是否治理旅客量問題的好方法?

就以關前街一帶舉行的社區旅遊活動「爛鬼樓巡禮」為例,先不談該活動的主辦機構與近期涉嫌高息集資騙案主腦的關係微妙。每逢週末,主辦機構都會在關前街、草堆街一帶舉辦活動及文創市集,藉此吸引居民及旅客前往該區,「帶旺」舊區的營商環境,順便推廣文創產業。但是由於該活動持續在多個週末舉辦,加上活動期間關前後街及草堆街一帶會封路及封閉車位,令到該區居民的出行甚為不便。而活動所帶來的人流及噪音,亦令居民感到不滿。對於社區居民的怨氣,有人就叫居民「包容」,但是否一句「包容」,就可以將居民與旅客、寧靜與暢區之間的矛盾當作沒有發生?

又以其他區份為例,近年由於內地團客來澳的數目持續上升,北區因此催生了不少專門「服侍」內地團客(尤其是零、負團費旅客)的商店及食肆,一車車旅客浩浩蕩蕩前往北區等待「掃貨」或「醫肚」,團客擠滿行人路,居民迫不得已行出馬路,容易造成交通意外。而接待旅行團的旅遊巴往往會集中在路邊等候旅客,停車不熄匙,除了阻塞交通外亦會導致空氣污染。

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澳門的旅遊業是否仍要繼續朝著「暴發式」的方向前進?我們需要的究竟是量,還是質?觀乎政府所推出的旅客分流措施,反映著政府只是一心想「治本」,而未有魄力去面對本澳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人太多!即使政府推出不同的旅客分流措施,將多個社區都打造成旅遊區,居民與旅客之間的矛盾並不會因而消失,反而會隨旅客踴向社區,而令這些矛盾愈來愈強。

政府理應要反思現行的旅遊業規模是否可以令澳門達到可持續、永續發展的目標,雖然對於旅客量的問題,政府好像無計可施,但事實上,只要特區政府能夠真正聆聽民意,向中央切實反映本澳市民的訴求,從而透過不同的手段減量提質,讓市民看到政府為民做事,市民對於政府及旅客的怨氣自不然會相應減少。

都是這句,到底經濟發展要帶來怎樣的效益,是讓市民獲得更多好處尤其生活質素得以提升,還是因為政府無能管治且解決不到矛盾反而做成民怨載道狀態?但不必諱言,這個特區政府迄今仍沒正確的認知,更遑論作出反思以尋求可能的永續發展之道。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