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旅遊活動被批擾民 蘇嘉豪:社區、居民不應淪為配角

070 迫爆 2019-01-18 旅客分流 即時報道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51631

時間:2019年01月16日 17:17

本澳旅客數字不斷創新高,小城的旅客承載力備受社會關注。而政府近年亦提倡將旅客分流到社區,以減低旅遊區的負荷,亦有坊會與文創團體合辦社區旅遊活動,究竟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當局至今仍給不出一個說法。但是這些活動卻引來社區居民投訴,活動舉辦期間當局的封路及封車位措施,令到居民的出行十分不便,而這些活動往往都在週末舉辦,人流眾多,亦打破了社區原本的寧靜。

直選議員蘇嘉豪坦言,社區分流旅客或社區旅遊的議題,多年來都會引起社區的爭議,更嚴重的會引起社區抗爭。雖然政府多年來都聲稱要疏導旅遊區的人流,將旅客分流到社區,但很多時都只是「口講」,卻未有為分流政策提出任何配套,「所謂配套不單是硬件,更是與社區居民的溝通,為社區分流活動進行不同階段的評估。但業界及政府都是以念口簧的形式來說社區分流,但數年來都沒有一個官員可以清晰地說出,社區分流的負面影響可以如何處理?或如何將負面的東西變成正面。」

蘇嘉豪認為,社區旅遊、活動的問題在於,對公眾來說,無論活動在哪一個社區舉辦,社區居民事先沒有任何知情權。而作為一個以社區為名的活動,社區本身以及社區的人,包括居民及做生意的人都不應成為配角,「每一次這些社區活動都會用這個地方來命名,如爛鬼樓巡禮、康公夜市,但我們應分清主客,主角應是社區,社區本身有自身的歷史文化、人文脈絡,但是這些活動卻不能與社區文化融為一體,缺乏歷史聯繫就會失卻整件事的意義。」

他指,當社區活動僅是借社區之名,本身就與社區切割,無法與社區融為一體時,就容易令活動變成「快閃」形式,「週末旅客一輪衝鋒來到,人流好像變多了,許多人來襯熱鬧或購物,但是活動完結後,一切回復正常,回復業界、商界口中所講的冷清。我發覺近年許多社區活動都有類似情況,亦見不到活動與社區有緊密地連在一起,這裡的人似乎就成為了配角。」

分流旅客 蘇:將旅遊區亂象複製到社區

儘管政府一直希望將旅客分流到不同區份,藉此減低旅遊區的壓力,但是蘇嘉豪卻質疑:「是否一定要分流?還是我們對旅客量吃不消?」他認為,本澳的旅客承載力是應被檢討的,但若政府不去控制旅客的源頭,僅是當旅客全部入境後我們才作分流,就會產生不少負面效應,「分流講得十分多,但我看不到政府尤其是旅遊局有一套論述,說社區分流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應如何處理,如何建立與居民的溝通機制、反饋?全部都沒有,只是說分流就照做。」

「講真,有多少專做團客、旅客生意的舖頭或食店,是因為你政府推出社區分流政策,而他們配合你的政策及得到政府的配套而走到筷子基、台山一帶開店?根本沒有,他們開店是因為你舖租平,或與旅行社合作去開,根本不關政府事。當官員口講要社區分流,但沒有身體力行去做配套時,就會出現如此亂象。」

他批評,分流旅客措施的重點是要將旅客所帶來的亂象緩和,但現在卻是將亂象輻射、複製到不同社區,將原本在大三巴出現的問題複製到筷子基、台山等居民區,「一個中午就有十多車團客去筷子基台山吃飯,台山化地瑪學校對出每朝11點就泊滿旅遊巴,老師打去電台投訴,平時上課要關窗,否則廢氣吹到整個課室都是,我覺得已經是脫離了我們希望透過社區分流所達到的好處,而透過社區分流,將麻煩複製到其他地方。

雖然關前街一帶在週末才有活動,但是泊車位在平日仍未有解封。

佔用公共資源應有理據 蘇:清晰交代理據減社區爭議

事實上,曾經有關前街居民投訴過當局因應「爛鬼樓巡禮」活動的舉辦而封路及封車位,令居民的出行甚為不便,而被封閉的車位在平日未有舉辦活動時亦沒有重開,令居民質疑當局長期封車位的理據。蘇嘉豪認為,面對當局因應活動所實施的臨時交通措施,居民的資訊亦十分有限,往往都是在措施實行後才知道,或只前提前兩三日獲得通知,「道路、泊車位尋公共資源,若要佔用公共資源來舉辦有私人性質的東西,就必須清楚地羅列申請的理據,以及申請時給予了哪些條件,政府最後批准的時候又給予了什麼意見?」

「當這些東西我們完全不知,到延期時,我們又不知道有何理據去延期,亦不知道前一期成效如何?達不達到政府標準?政府的標準是什麼?完全一頭冒水,很難科學地分析究竟這樣封對不對?」

蘇嘉豪批評,公眾現時無法拿捏當局封路的准則,「假日封的時候的准則都不清楚,平日為何又要封呢?即使有寫出來,你又是否說服到當區的居民?」他又指,雖然居民並非百分百反對封路,但是政府又有否為封路制訂條件?「封路時,當局行動不便的長者若要坐車出行怎辦?送石油氣的怎辦?萬一有火災又怎辦?上述情況如何處理?如果這些東西可以清楚向市民交代的話,我相信會減少許多社區爭議。」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