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尋香港──發掘香港社區故事

061 越通越虧 紙本月刊

文:路家

網址:https://aamacau.com/?p=46756

時間:2018年05月27日 10:10

編按:導賞團可以點玩?
導賞團是Edutainment(教育加娛樂)的一種。既輕鬆有趣,參加者亦能吸收知道。近年香港就出現不少導賞團。主辦者有由非牟利團體,亦有以商業模式運作的社企;有的導賞員是學者,有的則是街坊。其主題亦非常多樣:有歷史、有建築、有藝術、有電影、有社區特色等等等等。這些導賞團既從多角度呈現出香港各區不同面貌,亦讓不同社群的人士表達出自己對社區的想法。
澳門又如何?現時澳門有多個組織不定期舉辦導賞團,讓居民認識澳門。但不論題材、角度或數量都仍然有限,難稱得上百花齊放。令社團覺得受掣肘的地方有哪些?香港的導賞團體又是如何運作?今期專題我們訪問了港澳兩地一些團體,請他們分享經驗及想法。
「歷史並非局限於書本上的內容。歷史是被人剪裁出來的,像一塊布,你要做件衫,要三碼半,但其實這匹布好長。歷史由不同的人寫會有不同角度,同一個區,我講的跟Tiffany說的可以不同。不同導賞團正正提供不同角度,去令歷史的面可以多點呈現,這很重要。」「程尋香港」始創成員之一溫佐治(George)分享道。

多角度介紹香港 每月出團不間斷

瀏覽「程尋香港」的Facebook專頁,發現他們除講座外,平時亦會上載短片,介紹生活中如醬料、香品,甚至粵語等文化。導賞團題材亦非常多樣,例如最近就有為復辦的油麻地天后誕慶祝活動舉辦兩場社區導賞,讓大眾認識廟宇的歷史,及廟宇與社區的關係。另外亦有參觀殯儀公司,講解生死文化,甚至藝術導賞團。

「早前同K11 Art Foundation(合作)。他們在上環做了一個關於幾何的藝術展覽,也有找我們做地區導賞。因為幾何不只是展覽場區內可看到,而是每一日都有很多幾何的元素存在。所以他們都覺得,這展覽與社區好有關係,於是就將兩樣連結,睇完展覽再出街睇社區。」Tiffany介紹道。

「程尋香港」於2014年12月底成立,2015年1月開始辦導賞團。中文系畢業的George表示,自己一直喜歡歷史,自成立起就四個成員亦有個信念,要每月不間斷辦導賞團。「當時我們四個成員都有還有正職,但都堅持,一個月要做一團。」今年,Tiffany和George辭掉正職,以自由身工作,「程尋香港」的導賞團就由每月一次變為兩次。而自舉辦導賞團以來,每次的題材內容都未必完全相同。

「程尋香港」始創成員Tiffany (左) George (右)

「程尋香港」始創成員Tiffany (左) George (右)

「我們就是有點蠢。」Tiffany笑道。「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自己很多內容想和大家分享。雖然我們做了三年,有五十幾個活動,但我覺得還沒佔他們想分享的多少個percent。第二次也讓參加者有新鮮感。」但始終有觀眾對以前曾辦的導賞團有興趣,所以也不排除重覆。「只是剛好大家又有心找一些新的內容跟大家講。」

但同一個地點,可以這樣多的不同角度,令每次導賞都有新內容?George和Tiffany都表示肯定。「一個團兩個鐘,每個點都要遷就參加者的程度和體力,還有專注力問題。一個點我們不會停一個鐘。但其實例如文武廟,我覺得他(George)講十個鐘都應該得,變成每次只是由十個鐘變做十分鐘,所以每次十分鐘都有可能唔同。」

只想講故事 營利與否沒多想

「程尋香港」有商業登記。每次導賞團每位收費80至150元,人數限定約25人。Tiffany和George都坦言,導賞團的收入並不足夠支撐生活,所以二人都要以Freelance形式接其他工作。他們表示,公司的其他支出包括商業登記續期、行政支出等。為甚麼不註冊成為非牟利團體,那不就可以申請資助?「目前這情況,我們又沒需要。」George想了一下,「(非牟利團體)可能會多很多資助,要同人交待。我們現在簡簡單單。」

「我們沒特別去想我們的模式要怎樣,但我們一直這樣運作,暫時大家都覺得可以。將來會否變成非牟利團體,我們不知道。我們純粹想做個團,沒多想模式要怎做。」Tiffany說,現在的狀態或許有一點像社企。「不是純粹以營利目標,可能想改善,或帶來一些影響,我們比較像這一類。」

「知死唔知死」導賞團 (相片來源:程尋香港FB專頁)

「知死唔知死」導賞團 (相片來源:程尋香港FB專頁)

這種模式可持續發展?將來可以支撐生活?「可能可以,亦可能不可以。」George說得好玄。「機會是有的。如果社會有很多(人)想要文化導賞、社區聯繫,是可以的。但有時我們能力上、人力上有限,未必做到太多,所以我們現在都是邊行邊走邊想。」那會否擴充?Tiffany答:「看機會。因為始終內容或活動意義大於一切。你有想做的事時,人手、時間自然會做到。這些並非我們最擔心或花費時間的問題。」

「現在有機會就去做。不論是甚麼模式、架構,最終都是想將香港的故事帶給本地人。」Tiffany直言,身邊有好多歷史故事,但很多香港人都不認識,覺得會好可惜。「不想大家成日要去到嗰樣嘢要冇咗,大家才一窩蜂去看。有時啲嘢冇,就係因為大家根本冇去留意,最後嗰樣嘢先會慢慢消失咗。」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