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Patreon 專欄

本媒Patreon文章,有專欄、專題及報道等。

涅盤 2024年6月9日|文:汶燁|https://aamacau.com/?p=111409

手術後第二天體溫仍然很熱,稱為「熱」是因為我根本沒發燒,惟身體當時以內消耗方式支撐自身所需,導致我非常不舒服、不自在。有時分不清自己是睡著了抑或在閉目養神。合上雙眼後,視野裡常看到一隻鳳凰在黑暗⋯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繼續!我的腎腎地生活
那些我們不想知道的——《這不是個大使館》所想到的 2024年6月5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111288

里米尼劇團(Rimini Protokoll)也曾來過澳門,他有為我們帶來過這樣的希望嗎? 當時里米尼劇團在澳門藝術節中做了一個帶著觀眾在城市四處集體移動的作品,任由耳機中的聲音導航。那個作品中⋯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日常和夜間事務
 在區際融合變局中 新世代可否參與應變共尋發展? 2024年6月2日|文:民主昌|https://aamacau.com/?p=111218

在疫情過後,澳門的經濟前景面臨一系列新的考驗。受惠於政府既有的超額財政儲備的長輩們尚可望安渡晚年,但年輕一代的信心和歸屬感卻面臨嚴峻考驗。 在大灣區層面,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計劃的效力在疫後逐步顯現⋯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民主昌在澳門
一人之困境 2024年6月1日|文:吳聖培|https://aamacau.com/?p=111100

從前,教科書描述的家庭,往往都是父慈子孝,一家人樂也融融,又或者大家圍爐取暖,正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一家人一起吃花生,父親講述做人的道理,子女留心聆聽,獲益良多。不過,這種溫馨家庭的場面,現實⋯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輟路,絕路? 2024年5月26日|文:吳聖培|https://aamacau.com/?p=111092

求學階段,一定會面對升班及留班。學生讀書如果能升班當然是開心回事,但留班是否一定不好?相信這要看甚麼情况。如果學生本身很努力,但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基礎不穩,若有多一年時間來鞏固知識,成績或會進步⋯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教育之矛盾 2024年5月19日|文:吳聖培|https://aamacau.com/?p=110804

今時今日,教育工作並非純粹教授知識,還要教導做人的道理,亦要照顧受教者的心靈世界,讓家長及老師也相當難為,若是太嚴苛,又怕學生/子女受不了;若是太放任,又怕他們不思長進。到底要如何教,才能適合呢⋯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那亟待解放的母體–《陰性》及其相關 2024年5月12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110665

要說近年最為人熟悉與關注的一本描述當代女性壓迫的文學作品,可能很多人會以韓國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為範例,這是一部描述女性在社會及家庭結構中所遭遇的壓迫與困境的作品,題材的尖銳性與普遍性使這本⋯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日常和夜間事務
誰來愛我們? 2024年5月11日|文:吳聖培|https://aamacau.com/?p=110641

甚麼學生最人見人愛,當然是品學兼優、有禮貌、懂得尊師重道,又有求學熱情,有些品質的學生通常都會成為老師最愛,學校的很多活動都會派他們去參加。因為他們能夠為校增光,每每得到很多的表揚,到了學期結束⋯

即時報道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那些你們不想知道的–《這不是個大使館》所想到的 2024年5月5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110541

剛於四月中旬在台北的國家劇院上演,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所導演的作品《這不是個大使館》,呈現一個以台灣為主體,把那些人們所⋯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日常和夜間事務
為大灣區融合 悄然冷對社區經濟青年就業困境 2024年5月1日|文:民主昌|https://aamacau.com/?p=110483

政府公佈2023年底至今年初就業調查,整體就業人口為37.91 萬人,其中本地就業居民為28.40 萬人,較上2023年底分別增加300人及減少300人。數字令人失望,似是反映疫後就業人口萎縮⋯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民主昌在澳門
拆掉再重組 2024年4月21日|文:汶燁|https://aamacau.com/?p=110182

當返回K18N的加護病房後,父母立即被分隔在門外,他們在接下來的五天裡,只能透過房門上的窗戶看我。等到第六天,如無意外,母親可穿上防護衣進來看我。 我記得護士和助理聯手把我從車床轉到病床的情境⋯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繼續!我的腎腎地生活
透過多元智能因材施教 2024年4月14日|文:吳聖培|https://aamacau.com/?p=110037

澳門非高等教育,即由幼稚園到高中,一向都以測驗及考試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我們所讀的科目有中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等等,都是被稱為主要的科目,而音樂、體育、視藝等可能被視⋯

Patreon 專欄即時報道我所知的澳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