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非高等教育,即由幼稚園到高中,一向都以測驗及考試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我們所讀的科目有中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等等,都是被稱為主要的科目,而音樂、體育、視藝等可能被視為閒科。不過,有些學生或在主科的成績一直不太優秀,卻在所謂閒科上有顯著的表現,這樣的學生又能否被重視呢?
據悉,本澳有些學校在招生時已經不只考慮學生在學科上的成績,亦重視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學生在運動方面表現,在籃球隊、足球隊或其他項目上是否有獎項。當此類奬項會成為考慮因由之一,這使得在學科成績上未如理想,但有其他才能的學生也有機會繼續學習。事實上,近年本澳部分學校亦漸漸著重培養學生多元智能,達至真.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
甚麼是多元智能?據維基百科,它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霍華德·加德納(Prof. Howard Gardner)於1983年所提出的教育理論。出自其著作《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內[1]。多元智能理論是現代教育界中最常採用的理論之一,其應用層面及範圍亦非常廣泛。多元智能在很多年前興盛,學校都開始強調學生各方面的成長。多元智能包括: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音樂智能(Musical/Rhythmic)、人際關係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自然辨識智能(Naturalist),而自然辨識智能則是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開始變成很重要,於是本澳學校開展很多的興趣班,朝著多元智能的方向,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的同時,也發展各種興趣,讓他們的才能得以培養,將來的出路會更多。
以多元智能評估學生程度
因著多元智能的普及,評估學生的成績的方式也有轉變,正如上文提到,有些學校的招生方向已考慮學生的其他才能,例如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等等,這樣即使學生成績較差也有機會入學。現時各校有不少表演或比賽的機會,使學生在讀書時期便可以發揮才藝,因未能勝任其他學科的進度而感到的挫折亦或相應減低。
當然,具有語言智能或邏輯數理智能的學生,在此等方面會表現出色,亦不怕學科上的難度了。利用多元智能評估學生,其實亦即是因材施教,對不同才能的學生施予不同的教學模式,使他們的強項得以發揮,亦不會因其弱項而被忽略。
多元智能不應變成另一種壓力
大部分當父母者想子女的才能得以發揮,於是為他們報了很多興趣班,把他們的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這樣反而令到子女未能發揮才能之餘,更迫得他們透不過氣來。父母應為子女規劃好時間,有所側重,讓他們選擇感有趣的班上。
在要求子女學習才藝同時,也要給予他們休息、娛樂的空間。當然,也不要過分在乎這些興趣班的成績,要按他們的能力來要求他們。如果成績理想當然值得高興,但如果成績未如理想,不應以懲罰的方式來壓迫他們,應該要給予鼓勵,給予機會,最重要是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及熱誠,不要被壓力及要求打沉。
政府的配合
教青局在多年前,已經向十六歲或以上的人士發於持續進修基金,目的是鼓勵學生除了努力學校的學習外,也培育自己的興趣及才能,六千元的基金可能不算少,也可能不算多,但在課外進修上也有一定的幫助,應儘量運用,充實自己的人生,尤其當擁有多元智能的其中一些智能時,更加應該好好培育,使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正如古代偉大詩人李白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
另外,政府也可以與教育機構合作,開展更多有關多元智能的培訓,尤其是人際關係智能、自省智能及自然智能等等,讓擁有這些智能的學生能夠透過學習精益求精。
最後,作為這個時代的學生,一方面要努力讀書,另一方面又要學習樂器、進修語言、進行球類訓練等等,一定要懂得分配時間。如果感壓力太大,或吃不消的話,就要向師長及父母提出,而師長及父母也要適時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快樂學習,真正擁有一技之長,將來亦能學以致用,滿足自己。
[1] 何謂多元智能?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多元智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