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矛盾

Patreon 專欄 即時報道 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文:吳聖培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0804

時間:2024年05月19日 13:13

在公園玩耍的小孩。

今時今日,教育工作並非純粹教授知識,還要教導做人的道理,亦要照顧受教者的心靈世界,讓家長及老師也相當難為,若是太嚴苛,又怕學生/子女受不了;若是太放任,又怕他們不思長進。到底要如何教,才能適合呢?

有很多影視作品都會以父母對子女要求過於嚴苛作為題材,就像最近的《年少日記》、早前的台灣的《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都是表達在父母的壓力下,子女誠惶誠恐,甚至有自殺傾向,或真的自殺,令父母後悔不已。事實上,現今作為家長的都很難為:怎樣教才能教好子女之餘,也不會傷害他們?有些父母為了不想子女受到傷害,便索性放棄不教,放縱子女,使子女愈來愈驕橫;有些父母卻一貫作風,當子女行為未如理想時,繼續以責罵、甚至體罰的方式來教育他們。這兩種教導方式也未如理想。

言教與身教

父母面對子女,除了嚴厲、責罵之外,亦可以身作則。世說新語:「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意思是謝公夫人常常以身作則的方式來教導兒子。父母若在子女年少時就能以身作則,作為他們的學習對象,在耳濡目染下,子女便有機會習得父母的好品行,無需多說;但若父母本身也其身不正,他們再嚴厲教子女,也未能使子女心悅誠服。

當然父母也是人,當然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有些父母會以自己的錯誤作為反面教材,提醒子女前車可鑑,不要步其後塵。當然,言教也是重要的,所以言教與身教兩者配合,就可以相得益彰了。

了解子女的限制及潛能

西方有金句指出,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每一個人都有他優秀之處,亦有他的限制,正如我們不能要求牛在天空上飛翔,所以對受教的人,我們要清楚他們的承受力,不要把太重的重擔壓在他們身上。父母要求子女成才可能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父母本身很優秀,所以在虎父無犬子的心態下,他們都希望子女像自己般優秀,出人頭地;二是父母本身的理想沒有達成,於是期望兒女能達成他們的夢想,卻忽略了子女本身的夢想及才能。

印度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其中一個角色,他本身希望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但父親迫他讀工程,雖然他也取得工程師學士學位,但在同學的鼓勵下,他向父親表達了自己想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的願望,而父親也善解人意,即時把原本送給他的手提電腦換成相機,幫助兒子圓夢。慶幸電影中的父親深明大義,否則兒子便不能圓夢了。不過,有多少父母願意讓兒女追隨自己夢想?當然父母也可以與子女分析他們追尋的夢想是否實際,讓子女作為參考。能夠讓子女做自己擅長 的事情,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他們才會更熱愛生命。

在面對學生不思長進,恨鐵不成鋼時,相信有部分老師或忍不住以謾罵的方式對待,當中的辱罵學生的言詞真的可用不堪入耳來形容,可能老師也受了委屈,可能老師面對學生不如理想的成績,當刻真的很失望,但這樣罵學生是否奏效?學生會被老師罵醒,然後努力改進,定還是對老師更反感,更不喜歡該科目?其實學生成績不好,老師也有責任,自己也要反省教學方式是否適切。當然,如果老師也盡了力,一直認真教學的話,那就要了解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原因,盡力予以協助。

事實上,教育工作上真的易說難辦,面對教而不善的學生,難怪有些老師索性放棄學生,任由他們繼續不思進取,這樣也不一埋想。

在圖書館內的學生。

互相尊重

其實人與人相處在乎互相尊重、不輕視對方,這種的態度在教與學上亦然。作為子女及學生,尊重父母師長是理所當然,他們輩份比高,亦是教導者,所以虛心受教是必須的;身為父母師長,亦應該尊重自己的子女及學生。雖為教導者,但也不可以用輕佻的態度對待,更不應以教導作借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須以受教者的好處出發,讓受教者感到被教導的益處,這樣就會受益一生。

當然,教育工作的困難,就是在於所面對的是人,所以在教育工作上,是要努力學習,吸取教訓,讓自己更懂得如何執教。

以上所寫的只是個人對教育的一些看法,如要取得成功的秘訣,除了持續思考教育的意義外,亦應多些留意成功教育家的講座或看他們寫的書籍。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