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灣區融合 悄然冷對社區經濟青年就業困境

南灣商業區人流。

政府公佈2023年底至今年初就業調查,整體就業人口為37.91 萬人,其中本地就業居民為28.40 萬人,較上2023年底分別增加300人及減少300人。數字令人失望,似是反映疫後就業人口萎縮。疫情過後假日不是展示出遊客在熱門街景擠得水泄不通的盛景了嗎?但反過來又叫人想起一般社區街道及商場不斷增加吉舖,以及天天有澳人擠著過關北上消費的畫面。增加300人對比減少300人又是什麼一回事呢?原來在本地居民就業人口減少之際,增加了600輸入勞工,從而縮窄了整體就業人口的減幅!

提起輸入外僱,又要慎防觸發矛盾。對舖戶來說,法定最低月薪6.656可以獲批外僱,是在困境中節制成本的辦法;對打工仔來說,法定最低月薪難以維生,卻被外僱低薪搶飯碗。低工資外僱則被指冒走水貨之險拿另一份收入。在不斷審批外僱的制度下,試用本地人應付審批已成慣例。這一切,在社區經濟受壓之下變得嚴重。

在疫情過後,龍頭博彩業在配合國策節制中介的背景下獲容許復甦,保住賭城相當於疫前四分三的賭收。公職人員和博企員工應當無憂,而靠政府財政養老者亦可望政府關注(特區初期五一遊行的老工友已轉移關注這方面),但已頒佈五年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 亦持續深化區際融合,形成消費力外移的變局。通關便利,交通建設,以及為迎接港澳消費力的運作,已令港澳兩地的社區經濟都面對持續流失部份產業的壓力。 

以今年四月結業的祐漢黃金閣酒樓為例,當地街坊酒家為應付經營壓力,已嘗試引入大灣區大批預製件點心,解僱原點心師傳以減低人力成本,但被街坊戲稱點心跟內地小店與超市更便宜的點心無異,倒不如北上消費,以致速倒!

新馬路一帶空置鋪頭,攝於今年三月。(資料相)

未有在經濟順景期取得穩定職業而在這社區產業受壓期間尋求生涯規劃的青年人將繼續面對憂患和挑戰。求職者往往只是審批外僱的過渡工具。創業者不僅面對本地的市競爭,還要跟老舖一起同受消費力外流引導社區產業外流的壓力。行政長官透露,由於內地眾多原有意來澳設總部的大企業都各自面臨財務困難,原擬的總部經濟政策(包括建設高質辦公大樓)不宜推行,更不能藉此政策抵銷產業外流。

政府要制衡消費力外流可以採用以消費勞取代現各種現金分享資助的手段(極端者甚至主張以消費券發薪),但卻抵觸港澳消費力助大灣區發展的主旋律,涉及反抗大灣區融合的官僚紅線。更不能宣之於口的官僚紅線是觸動民生福利指標。最低維生指數是按檢討本地通脹率調整的。消費力外移是近年減緩通脹率的有效機制;一旦推行消費券,本地通脹上升,2020後幾年來未變的養老金經援金等等便要立即隨最低維生指數檢討提升,增加庫房負擔了。

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

在這區際融合階段,青年本地就業困境會否再次掀起社會行動?幸好五一遊行已斷了三年,國安風險不大。從不悲觀的官方角度出發,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推行人才引進制度之餘,更強調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型態多元,動能充足,就業空間廣闊,可為澳門青年創造充足就業機會。是的,本地就業困難,可以考慮上大灣區。但特區政府不是應該鼓勵青年一代歸屬本地,在本土向上流動,保澳門持續發展的嗎?不錯,這原本是本屆政府聲稱建造房屋階梯的背景(特區初期因政府缺地且經濟急升樓價高托致有幸拿到經屋的家庭暴發,而當政府多地且有序建屋本應可控制資產增值回到合理範圍)。但這屆政府轉瞬之間,大修經濟房屋制度,打斷經屋的需求,繼而喝停下階段的經屋供應,令年青一代再不要指望藉置業資產增值向上流動。房屋階梯崩斷,底層的社會房屋供應仍是穩健的,但社屋戶漸富起來就要面對加租及勒遷,不夠志意的唯有小心躺平保低收入長住社屋。

青洲坊經屋(資料圖片)

那麼,對於有志青年,上大灣區就業創業看來是值得考慮了。政府自2022年起已設立多個澳門青年橫琴創新創業基地,讓青年嘗試接觸大灣區各地的計劃陸續有來。北上當然不只大灣區。政府勞工事務局也早已推出澳門青年到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見習計劃。然而,儘管沒有熾熱五一示威遊行,如此樂觀對待青年在區際融合階段承受的本地生涯規劃困境,是否過冷?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