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劇院以外的地方表演,又稱為「環境劇場」,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等地開始盛行,演出的地點可以是酒店房間、郊野公園、街市,或是街頭。外國不少藝穗節,如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等正是讓不同的表演團體在這種「非⋯
英國倫敦: 除非藝人於特定區域及於特定情況賣藝,否則藝人在一般公共地方表演並不需事先申請牌照。倫敦當局為街頭表演藝人提供表演地點選擇及指引,當中包括聲量大小、人流控制等。對表演的形式及器材規定亦⋯
說來奇怪,一座城市,一個新圖書館,一說,便十年;文化藝術,卻只有佇立,沒有去處。 十年前,人們不想所活之地變得荊棘草莽,在經濟超高速發展潛力中,眼見本地文化如同金光閃爍的賭場窗花⋯
「保留建築物對於下一代,能給他們什麼嗎?我看不到這樣做會有更好的福祉。」早在這城市舉辦被戲稱為「盂蘭盛會」的武林群英會之前,掌管城市文化命脈的最高部門負責人曾這麼說過。此時此刻,我們被教育成對每⋯
① 澳門早有「十大藝團」 香港有「九大藝團」,分別是音樂、舞蹈、戲劇範疇的專業藝團,在藝術造詣、行政能力、觀眾拓展、節目製作等方面均具領先地位,這些藝團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和康文署的三年資助,金額⋯
表演,除了是娛樂、是教育,更可是小孩發聲的機會。只見「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的林蘊華(Fanny)與幾位「故事姐姐」一起,在公園或休憩區對着小朋友說故事。繪形繪聲的描述、生鬼有趣的表情,瞬間擄獲⋯
近年,或因特區政府稅收水漲船高,或因聽到人民對文化生活的呼聲,又也許因特府官員自身也感受到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於是接二連三加四上五地,推出不同形式的資助,鼓勵一眾文化人搞文創,無論資助拍電影項目抑⋯
日前,澳門管樂協會主辦了「梁沛琴巴松管獨奏音樂會」。對於管樂協會而言,為學成歸來的本地音樂學子們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畢竟,支持及鼓勵本地學生投身進入音樂專業的道路並不容易。演出⋯
這個社會,擁有一雙健全的眼睛,就擁有了話語權。 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談目擊,只要有人目擊,那個目擊者就成為了關鍵,可以使一個受冤枉的人復生,亦可以使一個罪犯下地獄。視力賦予一個人意想不到的權力⋯
今年的七月是史上最熱的七月,氣候變化的警鐘沒有停止過,未來的危機與其在這裡怨天尤人,不如實實在在的努力一把去挽救。過綠色生活,並非一個顯得很高尚的口號,而是自我的救贖。綠色就是由一點一滴的生活小⋯
在進行「藝文自由工作者調查」時,發現劇場工作者是其中較大的一群,愈來愈多年青人投身於劇場工作,雖然缺乏全職劇團,但他們積極地以自己的方式創設職業環境,努力求存。這次訪談的kk2,就是其中一位。⋯
王郊(W)︰說說你對於自己作為自由工作者的感覺。 盧頌寧(寧):我已經在很多年前就沒有什麼「感覺」,其實我不是真當自己是自由工作者。 在很多年前,我就習慣找事情給自己作,而不是等待他人給予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