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自主──看戲劇讓孩子發聲

038 基金會怪談:資源詛咒 紙本月刊

文:路家、黑黑、陳汶燁

網址:https://aamacau.com/?p=31006

時間:2016年06月14日 10:10

表演,除了是娛樂、是教育,更可是小孩發聲的機會。只見「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的林蘊華(Fanny)與幾位「故事姐姐」一起,在公園或休憩區對着小朋友說故事。繪形繪聲的描述、生鬼有趣的表情,瞬間擄獲了一眾小朋友的歡心。一個個小人兒積極回應着故事的角色,與平日於學校正襟危坐,判若兩人。

「在學校,講故事是很有目的,學生要回應指定問題,但在公園說故事我們盡量不用這形式。」Fanny解釋,她們的理念是希望小朋友輕鬆自在,講故事期間姐姐們並不會要求他們「坐定定」,他們要留便留,若是中途需要離開,甚至大叫,大人們亦不會處罰。「但當中我們會堅持幾個原則。例如沒有對與錯的答案,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想法不一樣,要互相接納。我們都希望這幾個原則小朋友能在日常生活應用,而不只是空口說說。」

但何以要讓小孩回應故事﹖「如果只是講故事,那(溝通)亦是單向的。怎樣與孩子交流互動,多了解他們的需要,就要有機會給他們回應。戲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的林蘊華(Fanny)。

「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的林蘊華(Fanny)。

老師變演員 助孩子成長

話說,把這套與課室教學截然不同的講故事方式帶到澳門的Fanny,也曾是一位「體制內」的幼稚園老師。一直關心兒童教育的她,在接觸戲劇後,感覺「做戲」可使教育形式變得更活潑、更開放,於是毅然放下安定的教職工作,遠赴英國修讀劇場教育。而學習期間,新穎的教學、外國活潑的講故事方式,都深深感動了她,亦重燃起Fanny 對幼兒教育的想像和熱情。「當下便決定,我一定要將這麼棒的方式帶回澳門!」

學成歸來後,Fanny着手行動,卻不知從何開始。究竟哪裡才是最需要故事的地方?與朋友商量過後,她決定先由基層社區公園開始。實地落區試行成功後,Fanny便策劃了「故事公園氹氹轉」年度計劃,除了單純地講故事外,更鼓勵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發掘繪本中主角的感受,從而協助孩子了解自己外,還有他人、社會、甚至世界,並慢慢勇於自己的想法,而非只是複製大人的導向。「這很重要。因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小朋友表達的機會較少,即使他想說,在未能全然表達自己前已被制止。他們每次都是被教育,而並非被聆聽。」

但透過講故事,小朋友有了表達、聆聽他人互動的機會,從而立自己形象、信心。「每個小朋友的演繹方法不一,在旁觀看的小朋友亦可多接觸不同的形式,建立突破自我的觀念。孩子們不止能回應故事,亦可增加自我認識,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使他們慢慢從被動地聽故事,進而到與我們有對話,再進一步可以說多一點自己的事,讓我們更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而透過聆聽、合作、嘗試解難,孩子間的關係拉近,亦能漸漸學會尊重及為他人著想。

「草苺田」到社區的公園講故事。(圖片來源:「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Facebook 專頁)

「草苺田」到社區的公園講故事。(圖片來源:「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Facebook 專頁)

「草苺田」到社區的公園講故事。(圖片來源:「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Facebook 專頁)

「草苺田」到社區的公園講故事。(圖片來源:「草苺田藝術教育工作室」Facebook 專頁)

到公園講故事 播種在社區

計劃持續進行了九個月,Fanny 與幾個朋友,陸續去過黑沙環、綠楊、宏基、宏開等不同社區的公園或休憩區,為小朋友帶來歡樂時光同時,亦如社區漸漸建立關係。「有些小朋友碰見我們時會非常驚喜。」Fanny 笑道,但亦有家長視而不見,或將孩子放下就走,或坐在一旁默默觀察。有些則熱愛和孩子一起聽故事、玩遊戲,並向Fanny查詢適合的繪本和說故事的方法。「我們在公園說故事時已做了很好的示範,藉身教讓家長知道如何跟孩子互動,明白說故事不止拿著繪本跟孩子只說故事那麼簡單。」

她坦言,有些區內環境並不理想。聚賭、肢體暴力、或是漠不關心都瀰漫着社區之中。「有好多小朋友跑來跑去玩,但沒有大人在身邊,即使打架或發生意外亦無人理會。」即使理會,也可能是以權力和恐嚇處理,而非從小孩角度出發。小朋友咬着對方耳朵不放、小姐弟被較年長的孩童欺凌、孩子與大人的互動……落區親歷的一段段插曲,當中的愛莫能助都令一班故事姐姐感受甚深。

「我覺得那個地區很需要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去平衡區裡一面倒的失衡狀況。」

Fanny明白,文化工作成效並非一朝一夕可見,但社區經驗亦告訴她,小孩有時能反過來教導大人,最後的收成亦無可估計。「你只要將故事帶給他們,他已能吸收到一些。至於是甚麼,我們沒人能評量。但如果我們不給予,那就一定沒有。只要你願意付出,他們就會累積。」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