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澳門氹仔嘉模聖母堂主任司鐸袁偉明神父亦認為樹葬與天主教教義沒有抵觸:「雖然教廷未就樹葬發表具體指引,但按我的理解,其理念與聖經相配合。翻閱創世紀,人是從泥土而來,天主給予靈氣,令人成為萬物⋯
上周日(11月15日),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梁冠峰委員以及環境衛生及執照部部長馮惠星陪同一群澳門長者,並邀請彌陀蓮舍的上惟下寬法師一起參觀市政墳場的樹葬區,讓市民直接了解整個下葬過程及園內環境。⋯
(上) 惟 (下) 寬法師就佛學角度闡述意見:「(樹葬)對澳門來說,是一種新鮮的方式,但在政府仍未推行時,我也是建議大家享受大自然。」她認為天空開闊,風和日麗是天地給予我們的福報,透過樹葬,人們⋯
樹葬的規劃構思對於環境﹑社會大有裨益。亡者的骨灰入土植存,滋養園區內的陰香樹,化作春泥更護花,達至環保﹑永續和潔葬的想法。然而,澳門乃華人社會,傳統祭祀的文化不可或缺。選擇樹葬後能否如舊的拜祭⋯
蔣禎耘(HOPE)的劇場風格,向來都關注幽微的事物,以小見大。《森之家》的主題是自然。HOPE說,生活在澳門的時候,做品通常會和環境有關,「好像我的《玩風景》、《葉子片片》都是講環境和人的關係⋯
在上一篇蘇國賢總監的文章裡,我們看到香港市區樹木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這一篇將會繼續探討如何解決樹木管理的問題。 在澳門,情況有所不同。我們負責管理樹木的是要處理大小事務的民政總署,並無專門的樹木辦⋯
儘管環保人士大力呼籲過綠色生活,政府相關部門也在城市公共空間貼上宣傳減廢的海報,可城市的垃圾卻總是不減反增,人均垃圾量又創新高了,要去大陸用垃圾再打造一個澳門了。諸如此類,令人洩氣。 近日友人推⋯
上篇談到現代食品工業帶來的一些惡果,包括玉米的單調統治,和飼育場動物的惡劣處境。為了改變,代表著環境友好和健康的有機食品(包括有機種植的植物、吃有機植物的動物和來源於有機動植物的加工食品)開始流⋯
行政長官崔世安今日巡視九澳「實況」後,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馬上召開記者會,公佈「路環九澳區環境污染治理」方案。方案包括即時和中、長期的改善措施,以及相應的時間表。唯獨沒有說明九澳的重大污染源⋯
直選立法議員吳國昌批評,特區政府在全無公開諮詢之下,突然公佈修訂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規劃。「政府官員刻意迴避即將在三月一日正式生效的城市規劃法的法制程序,迴避應有的公開諮詢和城市規劃委員會之審議⋯
正當澳門土地、城規、文遺三大法實施前,發展商正盡最後努力,賺完最後一筆規劃暴利,而政府又在配合時,位於澳門半島最後一塊未經規劃、不受規管的「處女地」——南灣湖C、D區的命運就成為了這一波規劃危機⋯
近期的城規偷步事件,「論盡媒體」無論是在每周專題,還是本期的封面專題,都作出了不同角度的探討。澳門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並沒有停息的跡象,尤其對可能的其他突襲規劃項目,保持高度的警惕。那麼,我們嘗試問⋯
接到主編阿忠(莫兆忠先生)出版《慢走‧澳門 :環境劇場二十年》的採訪及校對工作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的是,「環境劇場」──這個近年在各形式節慶的宣傳刊物上頻繁出現的詞,於我其實並不熟悉,却已瑯瑯上口⋯
九九年前,澳門有較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不甚蓬勃,使很多文化遺產得以安然地保存下來。但時移勢易,回歸後因賭權和自由行的開放,經濟發展勢頭銳不可擋,造就經濟上的輝煌成績,使十數年間,澳門的社會面貌和生⋯
這是去年一個名為「出走海岸線」活動的留影,心水清的讀者、街坊應該一看就知這是下環街均益炮竹廠對面,看風景的畫面即將即隨著這個風景一起消失。 二十年來,澳門出現了一大批介入公共空間的劇場演出,我們⋯
「變幻原是永恆」,是歌、也是人生經歷。 小時候很乖(也可以形容為「很番薯」),家人沒帶我外出的話,自己就不會到處亂闖,於是走來走去,都只有離家不到十五分鐘腳程的地方。 直到十五歲,因為一部相機⋯
已很久沒有去過路環,早約一個多月前,一個人坐巴士到路環走走,當經過路氹連貫公路差不多抵達路環時,原來迎面而來的那些位於石排灣的高山綠林,卻變成了一排排高高的經濟房屋,那刻,我感到的不是甚麼安居置⋯
近這些年,市民對小城的環境保護愈來愈關切且訴求強烈,然而,特區政府對環保工作長期不作為,涉及對環境破壞的災難性事件不斷出現,公眾對此感到憤慨,但政府對社會的批評輿論置之不理,更以因為未有相關法律⋯
先有攻擊,後揭批地 二月初,澳門政法學會刊登評論,攻擊路環一個軍事哨站機槍堡具殖民地色彩應予以拆除,事件轟動全城,被質疑是否企圖掀起新一輪「文革」浪潮,更被反問大三巴、大炮台等是否也該予拆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