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進入「後疫情」時期,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早就積極地走向復常之路,這當中之利概括起碼有四:有助人民的心理健康(不再活在恐懼與憂煩)、恢復正常民生、復甦經濟、民眾自由往來與活動。然而,澳門卻捨世界復常之路,仍然沉埋在嚴苛的防疫措施之中,雖然多年來宣稱澳門要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但迄今仍對外「封關」。即使內地及本澳的人員可往來,但亦受制於所謂的「熔斷機制」——本澳根本被動,誠如處於「孤島」般!這不正常的環境有礙市民心理健康,造成經濟困結的狀態、在外地澳人與澳的親情被隔斷、澳門與外不能正常往來⋯⋯等等的不合理狀態,特區政府及社會需理性考量澳門街的出路——走向「一國兩制」下的「後疫情」時期復常之路。
在已進入「後疫情」時期,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早就積極地走向復常之路,這當中之利概括起碼有四:有助人民的心理健康(不再活在恐懼與憂煩)、恢復正常民生、復甦經濟、民眾自由往來與活動。然而,澳門卻捨⋯
9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暫停疫情記招,澳門特區政府幾近同步作出同類宣佈。新型冠狀病毒應變協調中心公佈暫停記招的前提是澳門新冠疫情穩定,已進入防疫常態化階段。澳門的抗疫常態化比較出人意表,半個月⋯
患有慢性腎衰竭何庭茵過去八年,每星期需要洗腎三次,每次則要四小時,而每隔十至十二星期便需到香港的醫院覆診,跟進身體各方面狀況。過去近三年,因疫情她便也沒有踏足香港。「我同家人都曾期望,過了個暑假⋯
疫情差不多三年, 對無數的居港澳人來說,猶如過了十三年那樣。兩地距離雖短,但因為防疫政策南轅北轍,令兩地居民日常的往來也變得困難重重。回家的路,如同咫尺天涯。 在澳年邁雙親輪住病重 預訂隔離酒店⋯
除了內地及澳門以外,新冠肺炎疫情已漸漸在世界各地劃上句號。然而,將重新向國際開放的意見一律視為「躺平」的澳門政府,卻一直無視在外地工作的澳門市民回澳心切,卻因隔離政策而無法與家人相聚的心情。在澳⋯
自二〇二〇年年初疫情於世界各地爆發,各國陸續封關,以對抗當時仍未知的新型冠狀病毒。澳門政府也不例外,陸續封鎖爆發疫情的國家,甚至一度想回歸祖國的擁抱前,也須先接受隔離。 然而,時光飛逝,兩年半過⋯
要來的總會到來,早晚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今年5月,台灣真正進入了疫情大爆發,平均每天新增確診達數超過5萬宗。那時已經接種了3劑新冠疫苗的我,雖然心裡已有所準備,但伴隨的仍然有一絲來自未知的恐懼⋯
9月4日,是我結束返台3+4隔離的日子,為了慶祝終於結束的隔離,我早在隔離的時候就邀約了數位留在台灣過暑假的好友一起吃飯,敘舊。當晚大家都十分開心,他們與我分享了很多他們留台的趣事,我亦有拿出他⋯
澳洲維多利亞州州長Daniel Andrews剛在十月七日宣佈疫情大流行聲明(Pandemic Declaration),十月十三日起維州將正式宣告大流行結束,這代表了維州將鬆綁所有疫情隔離措施⋯
對於與親人分隔兩地生活的澳門人來講,本澳防疫政策阻隔了他們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持續的隔離措施,有居美國的澳門居民表示,兩年多難以返澳門探親,而父母年歲已高,擔心天人相隔的不幸事件會發生自己與親⋯
澳門本地英文時事雜誌《Macau Business》在9月10日發表了一篇題目為〈COVID measures “almost reached perfection”- researcher⋯
上月24、25日,綠野之友協會借紐曼樞機藝文館的古老大樓,舉辦了澳門第一屆氣候變化研討會。 從天鴿風災之後,綠野之友的成員和義工已經開始構想一個這樣的研討會,讓城中不同領域的學者用各自的角度論述⋯
新冠肺炎疫情陰霾停留在澳門接近一千天,澳門與外界接觸全面停頓,文化交流活動可謂首當其衝。今期《人間話》請來「Guia Fest!實驗音樂節」的策展人Matthew 和 Steven,談談在外地藝⋯
執筆之時,就在美國的國際攝影博物館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 ICP)關於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的大型回顧展⋯
在澳門的文物中,不少都與澳門由開埠至近代的軍事歷史密不可分,例如城牆,例如炮台。當中部分是被評定受保護的,乃至是世遺級別,部分則尚未獲評定、嚴重受損,甚或已經消失。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和軍事研究⋯
軍事歷史帶給澳門的,也許遠不只是戰爭的記憶。環顧四周,澳門不少建築都曾於軍人有關。例如山頂醫院於十九世紀建成初期是軍醫院;海事及水務局大樓原身是摩爾兵營;望厦山過去因為駐有來自非洲葡屬地區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