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何時才可真的走向復常?

114 防疫.孤島 紙本月刊

文:九旦(澳門街的讀者)

網址:https://aamacau.com/?p=94482

時間:2022年10月26日 11:11

9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暫停疫情記招,澳門特區政府幾近同步作出同類宣佈。新型冠狀病毒應變協調中心公佈暫停記招的前提是澳門新冠疫情穩定,已進入防疫常態化階段。澳門的抗疫常態化比較出人意表,半個月過去不見得措施有何重大調整或鬆綁,掛在大家口邊的數字由清零和「7+3」,到「3+3」有之,「0+3」有之⋯⋯。現實看來是防疫措施如常且不見走向多少復常?世衛呼籲把握時機走向光明,澳門的抗疫時鐘卻像忽地停擺,靜候時光機將大家送得更遠。

在這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9月14日的媒體通報會上,對疫情作了階段性總結。他提到我們已在一條漫長而黑暗的隧道裏渡過了兩年半,現在剛剛開始瞥見隧道盡頭的光明,因此他呼籲把握當前的時機,當天世衛發佈了六份政策簡報,用以概括各國政府現在必須採取的關鍵措施來「結束這場長跑」。

世衛在9月14日發佈的2019冠狀病毒的技術指南包括:

  • COVID-19的臨床管理
  • COVID-19訊息疫情管理
  • 在衛生保健設施中維持對COVID-19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
  • COVID-19檢測
  • 實配COVID-19疫苗接種目標
  • 通過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建立信任
珠澳兩地若疫情平緩時,拱北口岸就會排長龍等過關。

珠澳兩地若疫情平緩時,拱北口岸就會排長龍等過關。

這些簡報基於疫情爆發以來取得的證據和經驗,向各國提出的建議包括為高危人群接種疫苗、對病毒進行持續檢測和基因測序、並將2019冠狀病毒的有效治療納入基礎醫療保健體系當中。

對於世衛發佈的政策簡報和對會員國的要求,就簡單從國際旅客入境、檢測和佩戴口罩三個方面,想知道抗疫建其功的特區政府會是如何回應?

1. 世衛要求不要將國際旅行者視為新冠病毒檢測的優先群體,因為他們不應被默認為疑似病例。

2. 世衛提出將病例發現和及時護理考慮在重點人群和重點環境中實施。檢測應納入各級衛生保健系統的相關護理點。這不限於初級衛生保健、非傳染性疾病專科服務、呼吸系統護理、對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服務和在衛生保健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

3. 就世衛對公眾建議:何時及如何使用口罩(2020年12月1日更新版)發佈的佩戴口罩建議,口罩應作為抑制傳播的綜合措施之一。疫情在社區內蔓延時,當與其他人同處於場所內且通風條件不確定的情況下佩戴。

到了今天,檢測、疫苗、藥物俱備,還欠甚麼?疫情到底進入了第幾個「最後一公里」?工程漫長的媽閣交通樞紐快竣工還是抗疫綿綿無盡期的動態清零快到盡頭?抗疫是否佇在一個僵態化階段?太多疑問,對於特區政府宣佈澳門新冠疫情穩定,已進入防疫常態化階段,已宣告暫時沒有疫情記招,只好承接上文三個問題,借此問特區政府又如何考慮?

在沒有確診個案時,本地的商場就常見人流。

在沒有確診個案時,本地的商場就常見人流。

請當局回應三個問題⋯⋯

1.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澳門居民和非澳門居民防疫入境條件(2022年9月13日修訂版),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對感染、懷疑感染傳染病的人或受到傳染病感染危險的人士,採取在指定的酒店房間、隔離疾房或隔離病區內進行觀察直至沒有傳染性才可以在社區內活動。到底入境人士還應否被默認為疑似病例?

2. 世衛提出檢測是與護理和治療相聯繫為目標,過去大規模和無差別的全民檢測、針對族群和工種鎖定檢測人群的安排,會否成為過去並作出調整?到底抗疫常態化下,如何規劃佈置醫保系統中對具醫療需要的高危人群的考慮?

3.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佩戴口罩 (2022年7月31日第1版),指引目的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在社區傳播的風險。在指引生效期間,所有年滿三歲或以上身處公眾地方以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士,必須佩戴口罩,而成人必須佩戴外科口罩或以上標準的口罩。按指引頒佈的時間和目的,相信是建基於當時本澳在社區層面出現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與世衛以至內地主要針對特定場所和集會相比,具有更大的執法空間,到了抗疫常態化的今天,連疫情記招都暫不用開了,措施還沒有下調空間?是殭屍指引,暫時暗渡陳倉但又可以隨時復活嚴執?

防疫政策不一面堅持,不一直躺平,因時制宜,張弛有度,方對得起眾多一直只有待期的澳門人。失業人士、負資產人士面對荷包清零除淨之苦不借此細說,一批是澳門人也是「離散家庭」、海外學子、國際人才以至需要境外就醫人士,成千上萬澳門人錯過了不知多少個婚禮、喪禮、畢業禮和頒獎禮,錯失了不知多少次求醫、求學和求試機會。除了照顧一批每天遊走大灣區人士,又有否考慮一批與澳門連根連心但幾近三年「裹足澳門」或「禁足澳門」人士?

心懷大志擁抱國家是正道之事,然而,政治考慮可以很重大、政治決定可以很簡單、很僵化又可以很靈活,無非都是為民作取捨,但子民賠上的前途、生命質量和情感代價又是否在決策者眼中近於零,難道窮得只要錢,表忠心又會容不下情與理的空間?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