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曾於 2010 年 8 月 27日開始到 2022 年 5 月27日在每周在《訊報》同步刊出,現為不定期專題。
從澳門政壇退下來的前任立法會主席曹其真,選擇了一項她過去從未做過的新「玩意」─由頭學起做了博客。在當中生活點滴的感受與人生心路歷程的回顧,博文盡是洋溢溫罄和情感,旋即是政治議題的評論。 手寫我心⋯
廁所渠堵住了,無錢修理, 下個月屋租還未有著落,連燈泡和電拖把都要開口問人借………這並不是一個赤貧家庭的故事,而是今時今日部分本地藝文體的真實處境。 無錢為何仍然要堅持?寧願找一份兼職,就是為了⋯
澳門文藝圈的「尷尬」一直有很多,例如:在門口賣票那位隨時可能是個導演,正確點說,是集導演、演員、道具、場務、行政、票務於一身,總之「一腳踢」。另一例可能就像本地文化評論人李展鵬所說的,頗長一段時⋯
「文化產業」就是「文化工業」,用來指稱歐美社會在二次戰後的國族經濟復甦及資本主義擴張過程(processes of capitalist expansion)中以文化為名的貨物或服⋯
當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地理學家、社會思想家David Harvey,在他的文章〈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商品化〉中,提出「壟斷地租」(Monopoly rent)的概念,用以解釋「文化商品化⋯
走進新穚區的一條小巷,經過幾座五六層高的唐樓,便來到這家小店。小店的窗旁坐著一對年輕夫妻,女的在衣車前縫紉,男的在埋頭編寫劇本,一頭黑色的花貓躺在桌上打呼。這裡,就是「窮空間」。 顧名思義,「窮⋯
如果要數澳門街近日的熱門字眼,非「文創產業」莫屬。在民間人士刻苦經營多年後,政府終看到文創產業的商機,高呼大有可為!似乎文創產業霎時變成澳門的明日希望、朝陽產業。問題是,以官方作主導的文創產業政⋯
培育鑑古知今能力:本土歷史和公民教育做得到嗎? 暑假期間,有幾個正在本地大學就讀的一、二年級學生,來到公司實習。閒談之間,筆者問她們:沈志亮為甚麼要刺殺當時的澳門總督?他這樣的行為,是否犯法?澳⋯
大功而返 話說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攜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和各種佛像抵達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不久,唐太宗接見玄奘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他說自己立⋯
臨近新學年開始的時候,總會有點興奮及緊張的心情。一方面好奇將會遇到怎麼樣的學生,很期望盡快投入教學工作,與學生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亦憂慮將要接受怎麼樣的挑戰。這種說法似乎帶有半點擔憂,沒錯,近幾年⋯
新學年首日,教青局高調宣佈再調升免費教育和學費津貼,年度總預算約為三十億。公帑惠及莘莘學子,對獻身教育事業的老師給予更多支援,應予肯定和支持。回歸後,特區政府投放在教育的公共開支倍增,特別是⋯
香港與澳門雖然都擺脫了殖民地統治了,但是,不少殖民制度的特色仍然承襲下來,其中之一就是殖民地後期所發展出來的「諮詢政治」。殖民地早年,「諮詢政治」是為了營造「華洋共治」的半真半假效果,到了殖民晚⋯
考考澳門人的記憶力,還記得目前仍然待產的《醫療事故法》,政府是甚麼時候宣佈優先制訂,甚麼時候開展諮詢討論工作?還記得政府第一次提出建設輕軌是甚麼時候,至今已經做了多少輪諮詢工作?有人還記得政府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西方民主理論與實踐開始出現重大的轉折,那就是「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興起,它也可譯為「商議式民主」、「精緻式民主」或「諮詢式民主」⋯
特區政府推出的公眾諮詢項目愈來愈多,卻令人有吃不消的感覺。本來一個以開明施政的政府理應重視民意,對於尤其涉及公眾利益的議題,需經社會廣泛討論,以尋求最大共識及再透過專業判斷下,才制定可行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