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鷺鳥回歸──論三部「澳門獨立視野」作品

2014-11-20 恢復觀影意志 專題報道

文:何老篤

網址:https://aamacau.com/?p=12786

時間:2014年11月21日 11:11

即將於第一屆澳門獨立電影節中選映的,共有四部澳門電影作品,其中三部早前曾於文化中心放映過一次,澳門電影能於大銀幕上放映的機會實在罕有,這次在大會堂的放映,能去看的就好快點去看。

《荒蕪中栽花》

《荒蕪中栽花》

《荒蕪中栽花》的導演是徐欣羨。這一齣紀錄片的選材可以說是「既不大路,也不小眾」,記的是三位澳門的女性文學作家。

文學是人類的必需,澳門的文學,在華文圈中能見度本來就不高,其中澳門的女性寫手不少,但稱得上是文學作家就不多了。玉文、周桐、凌稜三位女作家,留意澳門報章副刊並者有點年紀的讀者必定認得他們,今次導演找她們來對話,實屬難得。為什麼難得?澳門雖有文人、有出版,但由於不在華文圈內廣泛流通,書肆中甚為罕見,所以難得。

對我來說,這部作品的定位,是介紹三位女作家的用意,大於剖析她們(因為她們本來就難找嘛)。或許,澳門的文學就和澳門這個城市的性格一樣,從不太會刻意宣傳,但那些好東西一直都在,亦不會告訴大眾「我即在此」。因此,有心人自會找到,而那些無心的、走馬看花的,就是無緣。這部作品成功地向我們介紹了三位作者的背景,或許也暗示了澳門這個城市的個性。

影片使人勾起了想要好好將本地文學作品深度閱讀的渴望,待我們日後讀到這三位文學前輩的作品時,能更容易從多方角度、全面地瞭解她們,並從她們與城市的關係中,建立起近現代澳門立體的模樣。

最後在下還想說,我用「文字」,去介紹這部「紀錄文字」的紀錄片,是非常愚蠢的。還是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當影片如黑面琵鷺回歸,就在你我眼前。

11月23日PM4:30
11月25日PM5:45
荒蕪中栽花
澳門 / 2014 / 彩色 / 63 分鐘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導演:徐欣羨

《城牆外》

《城牆外》

《城牆外》的導演是陳子揚。片中所見兩位主人公:「做一日村中人」的活動搞手Pal和年青咖啡師,雖是路環的新居民,卻也是對路環有感情的人。他們居住在石排灣新社區中,這個奇特的「新」城區,既沒有和澳門也沒有和路環的老城區居民有鄰里關係的構建。但居住者郤在感情認同上,還是會和路環連結在一起。
  
路環,雖是在郊外,卻同是澳門人的記憶載體和生活空間,護山活動的參與人士,很多都不是路環居民,卻都是愛護澳門的自然環境、對這個城市有責任感的人,地域並非澳門城市認同的界限,自此可想而知。
  
而在澳門城牆外的路環島,其演化仍在進行着,並不是過去式的概念。雖然有一些已經逝去,但仍然在的古村落、自然環境、居住人群、發展模式、保育概念、社區連結等等演化方向,到現在這一刻仍然可能被延續或改變。全片的觀點,特別是分析、批判性觀點不太強,這是令人比較遺憾的。

11月26日PM5:45
11月29日PM4:30
城牆外
澳門 / 2014 / 彩色 / 45 分鐘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導演:陳子揚

《青洲山上》

《青洲山上》

《青洲山上》的導演是張經緯。主題是澳門社會下的家庭呈現。這一家四口我覺得算是切合澳門真實情況的。在澳門高離婚率的情況下,父母分散在戲中是合理的,黑道父親,失常的單親媽媽,哥哥24小時輪班發牌並想要自組家庭,那14歲的妹妹何以為家?在高賭稅收益的情況下,高離婚率、高留級率、家庭分散就成了代價,這些家庭代價總被人解讀成為「個別事件」,高留級率之下的犧牲品很可能在廟堂之上直接被稱為「廢柴」,卻不會被提到他們的父母為澳門的賭稅收益作出貢獻而無暇兼顧兒女,甚至連夫妻感情都無時間去維繫。

澳門家庭關係成了廟堂之上嘴炮打不到的地方,卻被這一套片子擊中了。可惜這套片子結構不甚明快,我個人認為有一點點拖沓的感覺,但從其關注的議題來看,這仍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11月23日PM4:30
11月25日PM5:45
青洲山上
澳門 / 2014 / 彩色 / 45分鐘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導演:張經緯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