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你是何等的珍貴、獨特、奇異而又與眾不同。 你的成長故事或許不比人傳奇但卻比人崎嶇。 天父把你交託予我彷彿就像是預設了一個奇妙的旅程給我們母女倆。祂讓我擁有比其他母親更敏銳的觀察力,又讓你擁有比常⋯
曾去過幾次雲南四川青海的高原,大部分都是藏族人的聚居區,驚嘆於原始風光的壯闊美麗,仰慕當地藏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方式,也為當地文化被越來越多的遊客帶來的外來文化侵蝕而憂心。 每次匆匆走過,把高原風⋯
剛被綁時,很不習慣,但大家都知道我的狗性很重,後來習慣了這種被束縛的生活,除了星期天,或假期,每天早上我都自動自覺走到管理員前,把狗頭伸出來,讓他們把鏈子扣在脖子上。 久而久之,狗頸同狗鏈已渾成⋯
提起世界名畫,一般民眾,包括學校的普通科或通識科教師,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想到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或許有人接著會說「最後晚餐」。如果再追問下去,得到的答案大概是梵谷的「星夜」,能夠再舉出梵谷的「花⋯
我必不懷疑那些活力熱情的人 是如何維持住這份熱情 因他勢必裝不在乎疲憊、裝無視於疲憊 然而事實上無所遁形 黑色的外面還是黑色 沾染了其他光亮的色彩 我愛深夜食堂 也愛深夜的雨水 它不在秩序裡行走⋯
那時澳門剛回歸,(大家都)沒什麼錢,我們還可以見到小潭山青葱,和主敎山的莊嚴。 一直到了賭權開放,大家都有工作做,真好,人工最少都有八千。 然後,到了2004年,何厚鏵第二任特首候選人開出了一張⋯
最近一部幾年前看過的電影突然跑出來干擾我的思緒,那是北野武的《阿基里斯與龜》,這大概是北野武電影裡最「頂心」的一部,完全以一種負面書寫的方式把戲中主角(由他親身演繹)和身邊的人(連帶觀眾)一直迫⋯
已很久沒有去過路環,早約一個多月前,一個人坐巴士到路環走走,當經過路氹連貫公路差不多抵達路環時,原來迎面而來的那些位於石排灣的高山綠林,卻變成了一排排高高的經濟房屋,那刻,我感到的不是甚麼安居置⋯
天微微亮,隱約聽到藏族朋友們的起床聲,一小時後我才睡意漸消,鑽出帳篷,伸個懶腰。 七點多,太陽才剛爬上山頭,灑了一片金光在湖面 。大家早已吃完早餐,開始收拾行李,我自知起晚,塞了幾口糌粑後趕忙打⋯
1.像炒菜一樣,必須翻動日常,否則沉在最底的,會燶。 2.翻動社交網站、翻動他人的小無用,才能令生活步入常態:亡者仍在,幸福依舊,鰥寡孤獨皆有所養,革命無不成功。 3.每翻動一頁面,便自省吾身一⋯
我要從南走到北 我還要從白走到黑 我要人們都看到我 但不知道我是誰 假如你看我有點累 就請你給我倒碗水 假如你已經愛上我 就請你吻我的嘴 我有這雙腳我有這雙腿 我有這千山和萬水 我要所有的所有⋯
David Eelbode,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University of Antwerp)的數學系教授,並為電視台拍攝數學紀錄片;熱愛數學之外,還是狂熱的音樂愛好者,喜歡搖滾電子;酷愛旅行⋯
我們一般稱書寫採用的文字和說話選取的言語為「語言」,準確一點說是「文字語言」。 不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文字語言是推理形式符號體系的人類溝通工具,因為我們是通過結合一個「文字符號」單位和一個「語音⋯
被壓碎的空間 彎了腰的空間 在空間裡填滿泥土 折了一個角的角落 在裡面畫畫或不在裡面畫畫 打翻飲料 安靜無聲 這是離開網路世界後所發生的事情 唯有把網路切斷離開任何螢幕 才能有幸開始感受人間的喜⋯
這幾年吃過年夜飯後我們形成了一個互寫揮春的項目,通常由嘻皮笑臉吳大吳細的大人們來主持。今年情況比較失控,在大學生連「成功大學」都寫入揮春後,吳大也把她那常態妄語寫下:「天下無敵」,我們想好久都想⋯
早前論盡媒體談到「城市的節」,那我也來湊湊熱鬧,跟大家聊一個本地的電影節。 這個在本地舉行的電影節,叫「澳門國際電影節」,大家可能聽也沒聽過這電影節,又或會聯想到澳門文化中心主辦的「澳門國際電影⋯
聖誕節放假回了家鄉一趟,一年只能回一兩次家的我,總期待家裡能有些變化,比如家裡裝修了一下,鋪上新地板,比如那台很吵的老冰箱被一台新的大冰箱取代。但進門一看,迎接我的還是那台老冰箱,發出轟隆隆的歡⋯
大鑊了。 近日,廣東省發現有婦女因為使用衛生巾(或稱衛生綿,總之本文稱衛生巾),被裏面藏有的鋒利金屬傷下體,這不是單一事件,陸續有女性使用不同牌子的衛生巾都被割傷,金屬小得不容易察覺,而且藏在綿⋯
為了觀察撒奇萊雅族文化元素,並進而思索原民符號的文創可能,我們前往花蓮國福里參加撒奇萊雅每年一度的火神祭。 撒奇萊雅(Sakizaya),一個是被歷史遺忘的民族,2007年終於被官方承認為台灣第⋯
CHT看過澳門多個不同的節日,自己在中學時曾做過「國際馬拉松」的歡迎隊伍以及參與拍攝過「澳門青年舞蹈節」,家人亦曾參與「醉龍節」的表演,但他並不覺得這些節日與澳門大部份市民的生活很親近。 他認為⋯